描写儿童放牧的古诗词【100句文案摘抄】

时间:2024-11-20 10:36:54 唯美文案
描写儿童放牧的古诗词

1、白话文释义:放牛的孩子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3、书斋外有青山绿水,为何不让我去亲近?先生假如让我去放牛才中了我的心意。

4、经典的文章,可以抚慰我们日渐浮躁的心灵,陪我们去思考,去品味人生。让我们一起打开“清风漫语”,调低音乐,细细品读,把心平静下来。

5、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6、▲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哎,多少到长安求取名利的人啊,机关算尽都不如你(牧童)啊。作者赞颂牧童清闲恬适,不追求名利的生活。

7、状图忽忽负当年,回羡农儿过我贤。

8、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贾岛《寻隐者不遇》

9、袁枚倡导“性灵说”,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文笔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主要传世的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及《补遗》,《随园食单》、《子不语》、《续子不语》等。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10、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11、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

12、溪深不须忧,吴牛自能浮。

13、(赏析)“儿童偷把长竿”,是词人所见的一个场面,甚似特写镜头:一群儿童,正手握长长的竹竿在偷着扑打犁、枣。“偷”字极有趣味,使人仿佛看到了这群馋嘴的儿童,一边扑打着犁、枣,一边东张西望地提防随时准备拔腿逃跑。词的下片充满生活气息。

14、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15、小儿倒捻青梅朵,独立茅檐看客行。

16、白话文释义:仲春时节我经过南阳县西,村庄里的桑树都长出了嫩芽。和风吹拂着依依垂柳,点点细雨滴在曲折的池塘上。披着蓑衣的牧童正在唱歌,穿着红裙的少女隔着篱笆偷偷张望。我走进农家脱下半湿的衣裳,主人摆出丰盛的饭菜招待我。

17、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翠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的公婆父老?

18、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19、——(唐)施肩吾《幼女词》

20、“欢乐和自由,是童年时代的纯真信念。”

21、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22、译文: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23、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

24、(赏析)牧童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25、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26、【描写儿童放牧的古诗词】古诗词中描写儿童的并不多见,以上25首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们仿佛时光机器,让我们穿越到千百年前,让我们看到那时儿童的各种形态:悠闲地放牧,快乐地玩耍,辛勤地劳作,热情地待客,好奇地模仿,调皮地创想......一个个生动活泼,自得其乐,宛在眼前。并让我们心生向往。

27、六一儿童节快到了,让我们通过古典诗词,来看看古代儿童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

28、融合历史+地理两大内容

29、“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30、相信总有与你产生共鸣的存在!

31、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写诗人池畔观鱼,有儿童在垂钩钓鱼,有感而发。后两句是说,爱鱼之心人各有异,我爱鱼给鱼施食,盼他长大;你却垂钩钓鱼,为图己乐。两种心情是何等不同啊?即景写情,对比强烈,极易发人深思,从中引出各种“心各异”的情状和道理来。说明诗人很伤感。于平淡中见新奇,韵味悠长。

32、牧童唐代: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3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34、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35、欢迎关注彭彭的“柴米油盐诗酒花”——

36、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37、夏天捕蝉是孩子乐此不疲的事。诗中知了的叫声,好象在故意引诱着牧童,使他一瞬间改变了神态和动作。

38、译文: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39、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40、袁枚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调江苏,先后历任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名声,奈仕途不顺,无意吏禄;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嘉庆二年(1797),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称“随园先生”。

41、【描写儿童放牧的古诗词】读描写儿童的古诗,还孩子一份童真童趣。

42、春风中,燕儿欢叫着在河堤那边上下翻飞。放牛娃稳稳躺在牛背上,吹着笛子回家。放牛娃一路回去,心里却算计着如何偷母亲的线,明日好放风筝玩。大好风光,不放风筝,岂不是辜负了老天的美意?

43、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着小曲。

44、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45、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46、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出自清代:袁枚《所见》

47、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48、我们马上会想到活泼、天真、单纯、调皮、聪明等这些美好的词语。

49、注释(1)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3)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i):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50、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出自清代:高鼎《村居》

51、《题竹石牧牛》宋代:黄庭坚

52、赏析:这是诗人写给自己小女儿的诗。她才刚能听懂大人讲话,就咿咿呀呀地学着说话了。因为贪恋小车不肯去睡觉,因为衣服上少绣了朵金线花,就整个晚上哭闹着不休息。诗抓住小女孩学话、贪玩、爱漂亮、喜欢哭闹的特点,通过这些生活琐事的描写,使小女孩的天真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诗人爱女之情也流于笔端。

53、注释⑴清平乐(yuè):词牌名。村居:题目⑵茅檐:茅屋的屋檐。⑶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⑷翁媪(ǎo):老翁、老妇。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⑺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亡,通“无”。⑻卧:趴。▲

54、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归。

55、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56、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57、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58、所见:写诗人所看见的事物。

59、后两句即事论理,拉出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名利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有多少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费尽心机,其实不如牧童自在快乐啊!在一贬一褒之中,表露出作者清高自赏、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同时也在赞美牧童。

60、回家的时候山翁醉倒在车上,满街的儿童在嬉笑玩耍。

6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62、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63、注释牧竖:牧童持:穿戴傲然:神气的样子▲

64、赏析:篱笆外面有个人家没有系船,随着春风驶进钓鱼湾。小童看到了,以为是来了客人,急忙去打开柴门迎接客人。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65、注释⑴蓬头:形容小孩可爱。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⑵莓:一种野草。苔:苔藓植物。映:遮映。⑶借问:向人打听。⑷鱼惊:鱼儿受到惊吓。应:回应,答应,理睬。▲

66、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67、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68、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

69、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70、(赏析)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没有固定的声腔。可是小牧童却陶醉在这样的笛声里。牧童骑着牛,不是规规矩矩地骑,而是横坐着;他吹笛也不是认真地吹,而是“无腔信口吹”。于是,牧童调皮天真的神态,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为之耳目一新。

71、水落陂塘秋日薄,仰面牛背看青天。

72、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73、田园牧歌,俨然已是现代人回不去的精神家园,而构成这一美好幻象的典型场景就是:牧童、牛儿和短笛。牧童们形态各异:牛背坐卧的、专心吹笛的、间隙小憩的、牧归饱饭和衣而卧的......感谢诗人们,将古时儿童本是承担家计的劳动活动,抒写得那么唯美和悠闲。

74、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75、一个巴地小女孩骑着牛儿,唱着竹枝词,沿着处处盛开着荷花、铺展菱叶的江岸,慢悠悠地回家。

76、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77、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78、▲这是诗人写给自己小女儿的诗。她才刚能听懂大人讲话,就咿咿呀呀地学着说话了。因为贪恋小车不肯去睡觉,因为衣服上少绣了朵金线花,就整个晚上哭闹着不休息。诗抓住小女孩学话、贪玩、爱漂亮、喜欢哭闹的特点,通过这些生活琐事的描写,使小女孩的天真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诗人爱女之情也流于笔端。

79、山东青岛城市风景,这是一个富有色彩的城市

80、白话文释义: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着大人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81、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唯其如此,孩童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82、远远地看见牧童骑着牛缓缓地在前村走过,轻风隔着田垄送来阵阵牧笛声。

83、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84、小沟水縠漾晴晖,上学儿童短褐衣。

85、(赏析)这是诗人写给自己小女儿的诗。她刚能听懂大人的讲话,就咿咿呀呀的学着说话了。因为爱玩小车就不肯去睡觉,因为衣裳上少绣了朵金线花,就整个晚上哭闹着不肯停歇。诗抓住小女孩学话、贪玩、爱漂亮、喜欢哭闹的特点,通过这些生活琐事的描写,使小女孩的天真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诗人爱女之情也流于笔端。

86、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87、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88、胡婷婷唱古文:袁枚·所见

89、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90、——唐·贾岛《宿郑州》(节选)

91、▲孩子放学早,一回来就趁着东风放起了风筝,儿童正处在人生早春,儿童欢声笑语,兴致勃勃地放风筝,使春天更加生机勃勃,富有朝气。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也凸显了儿童身上蓬勃的活力。

92、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93、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94、儿童急起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95、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96、闻笛翁出迎,儿归牛入圈。

97、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98、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99、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袁枚《所见》

100、小孩子在树底下烧落叶,买酒的站在船上问岸边的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