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孔子有关德育的名言警句【98句】

时间:2024-11-30 11:02:31 优美文案

孔子有关德育的名言警句

1、六,以“六经”为教育内容

2、《论语》:孔子论述道德、教育、政治等方面的经典著作,包括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和成语,如“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而知新”等。

3、学以致用的思想。

4、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及对个体的促进作用。

5、1.“长善救失”——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教学相长”——新型师生观

6、吾日三省吾身,反省之于个人就像老师之于学习,是自我教育的过程。一个人只有通过不断地反省总结,才能矫正自己的不足。

7、温故而知新

8、出处:战国孔子《论语·先进篇》

9、教育不仅是一个人的事,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社会的事

10、12.“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劳动的特点:示范性——德育方法:榜样示范法——教师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11、1.“庶、富、教”——教育的条件

12、但是现在我们的学习虽然一直在强调“德育为首”的思想,但是教师和家长们,却从未真正重视这方面,他们始终是以“分数”来教导孩子们要学习,以“分数”来让孩子们“喜欢”上学习,他们只重视文化课学习,可德育教育却一直被边缘化,但实际上从古至今的教育往往都是“先德育后智育”,先教好学生做人,才会教导学生学习文化知识。

13、一,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

14、德育至上,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德育过程:知、情、意、行。

15、白话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16、孔子认为德育居首要地位,其次是文化知识的学习,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来灌输道德教育。主要的六种教材是孔子编订的“六经”。最主要的是《诗》《礼》《乐》,孔子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17、白话译文:子夏说:““事情做好了,可以总结经验,从中学习,取得进步;学习学好了,就可以把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做事中。”

18、四,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

19、《孟子》: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中包含了许多关于人性、道德、政治等方面的论述,如“仁者见之而思,智者见之而行”。

20、8.“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疏导性教学原则

21、2.“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师道尊严

22、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关系

23、首创私学。他认为,要调和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改变社会现状,就必须充分发挥教育的重要作用,扩大培养人才的范围,多出快出治国安邦之才。因此,孔子打破“学在官府”的教育局面,首创私学。

24、重视自我反省的思想。

25、《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含了许多描绘当时社会风貌、反映人民生活的诗歌,如《关雎》、《蒹葭》等。

26、树立终生学习、以民为师的理念。

27、6.“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相观而善,相互切磋。”——讨论法;观摩教学

28、《楚辞》:是战国楚国文人以屈原为代表的诗歌创作,其中包括了《离骚》、《天问》等著名篇目。

29、有教无类的思想。

30、其实这个问题,二千余年前的孔子就给出了自己最为合理的解决方法。“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孔子教育学生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顺从兄长,行为要谨慎、守信,博爱大众,而亲近仁者,之后还有余力,则可演习六艺之文。显然孔子认为要想让主动的学习,必须要“德育为先”,只有孩子懂事、明事理,学习自然而然的就会成为一个自觉的行为,在他们懂得“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的时候,学习就不再会成为他们的负担,反而是会成为一种兴趣。

孔子有关德育的名言警句

31、一、《论语》

32、4.“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后天环境的作用

33、学习不分高低贵贱,不懂就要请教,要敢于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不学习就会掉队,活到老学到老。

34、7.“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性教学原则

35、二、“庶、富、教”——教育与社会发展

36、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现在普遍都存在着一个困惑:“怎样才能使孩子自觉的学习?”,而目前对于这个困惑,大家的普遍做法就是严加管教,采取强迫的方式让孩子学习,但是这个方法最终的结果,往往就造成孩子的叛逆心理。

37、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38、三、“性相近,习相远”——教育与人的发展

39、孔子是我国最早论述教育与经济关系的教育家。孔子认为经济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只有在先庶、先富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化,发展教育事业。

40、3.“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和政治的关系——社会本位论

41、7.“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也”、“生而知之”——先天遗传的作用

42、有教无类。孔子首创私学,打破了少数贵族专职人员垄断教育的特权,提倡并亲身践行“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其“有教无类”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人不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其二,人不论聪明愚笨、品行高低都可以接受教育。其三,人不论地域和种族差异,都可以接受教育。其四,人不论长幼之分,都可以接受教育。这反映了孔子创办的私学是真正不分出身、品行、地域、种族和年龄限制的。

43、10.“君子不器”——全面、和谐发展

44、孔子文化教育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两个:

45、七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并重。

46、终生教育。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学会生存》一书,极力倡导终身教育理念。事实上,终身教育理念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就已经体现了。孔子本人对终身教育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因此才有:“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的言论。这也是孔子一生学习的鲜明写照,他用他“活到老,学到老”的修身经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和接受教育,才能够不断地完善自我,求得自身发展。

47、编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整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奠定了儒家教学内容的基础;

48、从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这条培养人才的路线可概括为“学而优则仕”。这句话是子夏说的,但是也代表了孔子的教育观点

49、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性教学原则

50、孔子首次论述了教育与人性的关系,他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是根接近的,之所以在成长中出现千差万别,是后天“习染”的结果。这一观点说明教育的必要性和关键性。

51、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2、只学习不思考会迷茫,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危险。学习不能机械性死学,要消化、思考,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53、5.“学不躐(liè)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54、《古文观止》:这是一部汇集了古代名家散文的选集,包括了诸如《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脍炙人口的篇目。

55、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言行一致

56、6.“有教无类”——扩大教育的对象

57、4.“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关键期;不均衡性

58、道德原则方法(道德修养的方法):立志

59、白话译文: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6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认为,志向的确立和坚持,取决于个人的信仰和自觉努力。教育学生要坚持志向,不要因为外来种种因素的干扰而动摇。为了实现志向,不能过多地计较物质生活。

孔子有关德育的名言警句

61、克己,主张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观察一个人是如何对人对己,就可以判断他的道德是否高尚。

62、出处:《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63、《陋室铭》:这篇文言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64、因材施教:

65、8.“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课内课外相结合“臧息相辅”——学习休息相结合

66、与知识比起来,责任和担当更重要,教育的首要社会目的就是教人有责任心。

67、出处:《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8、11.“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巩固性教学原则

69、强调立志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70、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没有使用价值的学习毫无意义。知识很多不能都学,学习要以应用为导向。

71、强调担当与责任教育的思想。

72、白话译文: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73、《马说》:这篇文言文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74、重视道德教育的思想。

75、孔子的道德教育原则立志乐道、克己内省、改过迁善包括立志乐道、身体力行、自省自克、改过迁善、以身作则、学思并重和因材施教等诸多道德原则

76、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不能剥夺任何人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77、孔子对于教育对象的基本主张是“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的本意是指在教育对象上,不分贫富贵贱与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孔子“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垄断学校教育而言的,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大到平民,是历史性的进步。

78、孔子,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被称为“圣人”,他的教育智慧至今都值得我们后人的学习、研究与继承。而单单就《论语》而言,孔子就至少有十大教育智慧值得我们的学习,包括德育为先、志于学习、培养兴趣、智者为上、重视方法、启发教育、因材施教等,可以是说这些教育智慧不但成就了孔子的圣明,同时也为现在的我们留下丰厚的文化遗产,这些智慧放在今天都是最为科学和先进的教育思想。

79、有教无类

80、举一反三

81、德育和智育是教育的两翼,只有智育没有德育,对社会的危险性更大。

82、因材施教的思想。

83、二、《学记》

84、学而优则仕

85、玉,“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标

86、1.《爱莲说》:这篇文言文通过对莲花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87、)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孔子创办的私学在春秋时期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他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88、德育为先

89、孔子提倡和亲身践行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终身教育”等思想,在当时发挥了积极的历史作用。

90、作为个体的人是有差别的,智力、经验、认识等都有所不同,因此教育要因人而异,不能一成不变。

孔子有关德育的名言警句

91、教师资格证面试文言文一般是在语文科目中进行考察,以下是一些常考的文言文:

92、学思结合的思想。

93、9.“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通过这些方法,了解学生,以便于因材施教

94、树立远大的志向,明确学习的目标,才能有恒心、有毅力去努力学习。

95、因材施教。孔子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因学生的性格、能力、爱好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因材施教”。

96、周游列国。孔子不仅在鲁国设立讲堂教学,还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在社会的这个大课堂中,随时问难。面对当时的社会现状,孔子和弟子们都畅谈人生志向、个人抱负,师生之情非常融洽。

97、释义: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98、孔子分条是指孔子对《易经》的注解和解释。他将《易经》的64卦分为八卦,每卦有三个条理或爻辞,共计64条。每个条理都有深刻的哲理和人生道理,是孔子对《易经》精髓的概括和阐释。这些分条内容在《易经》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深刻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