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名言警句
1、应该说,中国有现在的复兴与发展,与中华民族重视历史,正视历史,能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并洞察未来把握当下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2、刚才说了,如果要借鉴,一定要有相似的环境,从古到今有什么环境变化其实不大的?别说没有,其实是有的。
3、年3月23日,从西柏坡出发,率领中央前往北京。笑道:“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笑着说道:“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中央进京前曾多次对人说人不能学300年前的李自成,打了18年仗,做了18天皇帝,而是要长久的做下去。把进京执政当做是我的“进京赶考”,如今,这道题已经做了60多年,成绩是优异的。毛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优秀的历史学家,他对人的告诫,可以看出他对“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深刻领悟。
4、这一思想沉淀下来之后,历朝历代的思想家、学者、志士仁人、统治者,都在以不同形式论述践行这一思想。
5、于2018年11月30日,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的发言如下:
6、三是未来指向。“以史为鉴”意味领悟历史演变规律,把握社会发展大势。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历史态度。
7、二是务实精神。以史为鉴是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借鉴,要解决的也是真实的现实问题,它针对的是理论教条和抽象空谈
8、一是忧患意识
9、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由此之后,“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就成为了流传至今的名句。
10、当然,我们也同意,社会在不断的变化,完全一样或者相似的环境基本上不可能有,所以我们借鉴的意义更多是理论性的,而不是严格的方法意义,并不是要求完全复原古人的做法,而是借鉴其处理问题的思路和原则
11、以史为鉴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哲学原理。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到来,都是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这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哲学原理的体现。以史为鉴就是历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对当时社会和以后社会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以史为鉴可以少走弯路,提高成功率,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国家都要以史为鉴,开创美好的未来。
12、汉代刘向《说苑》讲:“明镜所以昭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昌,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其中的“往古所以知今也”这一思想和“以史为鉴”的思想是一致的。晋葛洪《抱朴子》言“前事不忘,将来之鉴也”;唐房玄龄等人《晋书》讲“前车之覆轨,后车之明鉴”。显而易见,“以史为鉴”强调了从前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13、“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二十国集团要从历史大势中把握规律,引领方向。类发展进步大潮滚滚向前,世界经济时有波折起伏,但各国走向开放、走向融合的大趋势没有改变。
14、“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所体现的哲理是:①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15、以史为鉴,隐含了一个前提:历史的环境和现在以及将来的环境是一样的,明显的,假如冬天再也没了,买棉衣也就没有任何必要,必须在面临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时,借鉴才有意义
16、应该说,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
17、“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意思是:把历史当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出自《旧唐书·魏徵传》,原句是: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18、“以史为鉴”意味着领悟历史演变规律,把握社会发展大势。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历史态度。明了兴替损益的规律,甚至可以放眼百世之久。即言读史可使人明智,鉴往可预知未来。预知未来,不是虚无,而是可以更好地把握当下。
19、以史为鉴知兴替”蕴含三个方面的内涵:
20、意思是以历史作为借鉴,可以了解国家兴亡更替。“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与大臣魏征的故事。李世民聪明果断善于用兵,为唐朝的统一立下赫赫战功。武德九年(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被立为太子,登基后对内以文治天下,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为唐朝盛世奠定基础。
21、“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其中,“鉴”的本义是“镜子”。意思是:历史是一面镜子,借历史上的成败得失可以作为后世的鉴戒。”
22、中华民族非常善于总结历史规律、反思经验教训,形成对历史反思的文化传统。“以史为鉴”的意识,早在《尚书》论证“以周代商”的合法性时就出现了,《诗经·大雅·荡》则明确有“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的说法。此后,这一思想沉淀下来,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
23、以史为鉴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