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际上,咏蝉这首诗包含着诗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
2、【古诗《蝉》的意思】《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作者托物寓意,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3、虞世南虽然容貌怯懦,弱不胜(shèng)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李世民从内心里欣赏、认同虞世南。虞世南死后,太宗还命画师为其画像挂在宫中凌烟阁。
4、蝉的寓意是高洁,虞世南独咏其高,而骆宾王的这首《狱中咏蝉》则侧重于其“洁”:
5、正是因为在高处蝉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6、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7、李商隐一生沉沦下僚,仕途坎坷,因此托蝉喻己,表达自己清贫的生活、不平的命运和艰难的处境。
8、虞世南《蝉》这首古诗的意思是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作者托物寓意,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扩展资料:《蝉》赏析:《蝉》这首诗讲的是知了的形态、习性和声音,而这句话则寓意着诗人高尚、明净的行为、志向和兴趣。吟诵事物的深层含义是赞美人。这首诗的重点是把握蝉的具体特征,找到艺术上的契合点。《蝉》这首诗包含了诗人余世南的诗。作为唐代
9、这首诗的作者是永兴县文懿子虞世南,字伯施,汉族,余姚(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10、③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11、《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作者托物寓意,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扩展资料:作品鉴赏:
12、诗意: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13、那么夏日里在林间“吱呀、吱呀”鸣叫的蝉象征和寓意着什么呢?古时候,蝉在人们心中有两种精神寓意和一种命运象征。咱们且来一一剖析。
14、三首唐诗,一首表现蝉餐风饮露、高标逸韵,一首表达蝉清白的节操,一首同情蝉的艰难穷困。从这三首诗中,可以知道,在古人心目中,蝉寓意着高洁的品行、同时也象征着穷困忧患的命运。
15、►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赏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16、虞世南(558-638)唐代诗人、书法家。字伯施,余姚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时。虞寄无子,世南过继于他,故字伯施。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曾赐爵水兴县子,授银青光禄大夫,世因称“虞秘监”或“虞水兴”。唐大宗尝称其有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誉为“当代名臣,人伦准的”。谥文懿。传世墨迹有碑刻《孔子庙堂碑》、《破邪论》等,旧摹墨迹本《汝南公主墓志铭》等。书法理论著作有《笔髓论》、《书旨述》。编有《北堂书钞》160卷、《群书理要》50卷、《兔园集》10卷等,另有诗文集10卷行于世,今存《虞秘监集》4卷。
17、《蝉》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以物寄托,写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咏物又是咏人。下面我们从这首诗的每一句分析,进一步了解这首诗的内涵。
18、读到这里,你是不是仿佛看见蝉正骄傲地竖起触须,伏在树上吮吸露水呢。
19、②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20、初唐诗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虞世南写过一首咏蝉诗:
21、“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22、我台首档诗词鉴赏类节目
23、回复(绘本全集)收听绘本全集
24、不知何时,知了已成了童年最纯真的记忆。
25、实际上,咏蝉这首诗包含着诗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26、►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赏读《梅花》
27、►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赏读合集
28、学生们很疑惑,我接着说,古诗里营造的是极为安静的一个环境,只有蝉的叫声显得那样高亢激昂。如果你想象的画面里有一条哗啦啦流淌着的小河,势必转移观众们的注意力,让蝉的叫声显得不那么清脆了,是吧!孩子们恍然大悟。
29、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30、《蝉》用比兴的手法,托物言志,讴歌了蝉的高洁品格,抒发了作者追求心地纯洁的胸怀。作者写蝉居于高处、鸣声远播,而不需借助秋风,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同时以蝉的形象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的志得意满和清高。
31、诗词史上有一个说法,叫做咏蝉三绝,指的是唐代三首咏蝉绝唱,即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
32、居(jū)高(gāo)声(shēng)自(zì)远(yuǎn),非(fēi)是(shì)藉(jiè)秋(qiū)风(fēng)。
33、那时候,淘气的我们就是趁着蝉刚刚蜕皮,还没有飞离的时候去捉它们。多少个静谧如水的乡村夏夜,我们就是伴着蝉鸣声甜甜入梦的。今天,就让我们循着蝉鸣声,走进虞世南的《蝉》吧。
34、蝉鸣声声,声声入耳,各有意味,别有情韵。今天分享了这首诗,以后再听到蝉声,相信也会触发你心底的某种情思吧。
35、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作者以比兴和寄托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操。
36、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的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37、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38、次句描写蝉声之传播。梧桐是高树,用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清高挺拔,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流响”二字状蝉声的抑扬顿挫和长鸣不已;“出”字则把蝉声远播的意态形象化了,让人感受到蝉鸣的响度与力度。全句虽只写蝉声,但却从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句对蝉声传播的生动描写,后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39、这句话是写白鹭站在小树的绝顶的一句“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篇课文是要求背诵的课文,当我说出“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的时候,我班的学生们立刻把话茬接了下去,他们齐声背诵着。于是我说,如果我们想要理解蝉站在高处鸣叫时的姿态,就可以借助我们学习《白鹭》这篇课文时对描写白鹭立于小树的绝顶时的姿态的描写。
40、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
41、藉(jiè):凭借、依赖。
42、《蝉》这首诗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43、诵读古诗,交流诗意。
44、▁▂▃▅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45、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46、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
47、疏桐:高大的梧桐。疏,开阔、稀疏。
48、蝉在古人心中有着什么样的地位。它是一种非常高洁的生物,栖高饮露,不食人间烟火,不沾红尘俗气,像世外仙子,更像超凡脱俗的隐士。所以,古人把蝉当作高洁的代名词加以吟咏。
49、作者虞世南借蝉咏怀,表明自己立身高洁,不需任何凭藉,自会扬名。四句借蝉抒情,蝉声远传不是借藉于秋风的传送,突出强调的是诗人的人格美,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
50、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扩展资料《蝉》赏析:
51、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写出了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是由上两句引发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独具匠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居高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还暗指品格之高。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如权势地位等,自能声名远播,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这两句中的"自"与"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同时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也带有自喻的意味。
52、发现诗词之趣,分享诗词之美
53、“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所说的是蝉的艰难处境,露水沾湿翅膀以致飞行困难,风大杂响把蝉的鸣叫声都淹没。既是咏蝉,也是咏自己身陷囹圄的困境。结尾两句“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道出蝉的高洁品格和节操,托蝉喻己,为自己的高洁发出辩白之声。
54、【古诗《蝉》的意思】《蝉》这首诗的译文是我喝的是清冽的露水,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声音传的远是因为我站的高,并不是借助了的秋风。
55、回复(节气)收听节气特辑(推荐)
56、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
57、虞世南是何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他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敬重,称“虞世南于我,犹一体也”。即使这样,他仍不骄不躁,保持沉静寡欲的心态。因此,他笔下的蝉自然雍容超群,不同凡响。
58、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59、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60、►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赏读《题西林壁》
61、夏日的一天,骄阳似火,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小树扇动着自己的叶子。有一位牧童戴着一顶小草帽,嘴边哼着小曲儿,骑着黄牛悠闲自在,快乐极了!忽然,他看见树上有只正在鸣叫的知了,心想:哼!你竟然打扰我唱歌的雅兴,我一定要把你抓住!于是,他便使唤黄牛向大树走去,黄牛心想:不行,知了是我的好朋友,我怎么能眼睁睁看着他被主人捏死呢?这样人家会说我不讲义气。黄牛假装听不见主人说话,还是慢悠悠的向前方走去。牧童用鞭子鞭了他一下,他也不理会。牧童从牛背上跳了下来,向大树奔去,使劲跳,可就是捉不到,黄牛在暗暗偷笑,而牧童此时已经火冒三丈了。这样的一个小情景被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到了,他立即写了一首诗,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62、虞世南《蝉》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寓意;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
63、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64、►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赏读《枫桥夜泊》
65、原来教授沪教版的课本时,每单元有两首古诗要求学习并背诵,有的还需要默写。换了部编版教材后,教学古诗词的任务不再是枯燥的背诵或者默写了,取而代之的是以诵读代替讲解,以赏析代替识记。部编版教材中古诗词的学习好像显得特别轻松平常,有时候古诗这一页的教材上甚至什么多余的内容都没有,只有一首古诗和配载一旁的简简单单的水墨画面。如果是初来乍到的新手语文老师,也许光凭教参上的这点文字,还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教呢!
66、至此,由一首古诗而引发的一篇习作的创作过程就告一段落了。布置好了回家写话的作业,我便开始了满怀欣喜的期待。今天送到我手上的作业本中,果然发现了令我眼前一亮的写话作业。
67、这一步我一边引导学生理解“居高声自远”的意境,一边把我们学习的第一课《白鹭》课文中的一段话引入了解意的环节里。
68、千万考生的语文高效提分平台
69、清晨,蓝天上漂着棉花糖似的云。远处是一些连绵不断地覆盖着绿草的丘陵,近处是一片梧桐树林。树林旁是一个湖,湖水清澈见底,湖面平静得一丝涟漪也没有。在一棵梧桐树的顶上站着一只知了,它小心翼翼地爬到一颗露珠上,低下头,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开始吮吸甘甜的亮晶晶的露珠。它喝饱后,再爬上树顶,开始高声歌唱。树叶开始沙沙作响,湖面起了涟漪,起风了,可知了却逆风而唱,歌声仍传出去很远,很远……
70、正当你看得出神,微风过处,耳边又送来悦耳动听的蝉鸣声,“流响出疏桐”,此起彼伏、连绵不绝,这样清脆嘹亮的声音从哪里发出呢?原来是从高大挺拔、清俊疏朗的梧桐树上传来的。
71、高宗调露元年(679)秋,骆宾王由长安主簿擢(zhuó)升侍御史不久,由于他秉性耿介正直,屡次向朝廷直言进谏施政得失,触怒当道,从而遭到打击报复,被诬以在长安主簿任内犯有所谓“赃罪”而被投入监狱年余,至永隆元年冬才遇赦释放。
72、虞世南《蝉》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译文我喝的是清冽的露水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声音传的远是因为我站的高并不是借助了的秋风
73、答:《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74、这让我想起了《庄子·秋水》中的一段话:“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yuānchú),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
75、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古人认为蝉居高枝鸣叫,饮干净的露水,不食人间烟火,那么它所喻的人品,自象征高洁。
76、下面展示的是另外一位同学的写话作业,虽不及前一位班长的作业那么精良,但也可以看出小作者是经过设计和思考后才写出的作品。读来也让我颇为欣慰啊!
77、一字,一词,一句,蕴千年风物
78、►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赏读合集
79、►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赏读合集
80、►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赏读《所见》
81、►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赏读合集
82、诗文中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诗人虞世南就是借蝉表达自己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对具有这样高洁品质之人的赞美。
83、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
84、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85、►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古诗赏读合集
86、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87、品诗人:岁月静好|朗读者:颍川郡主
88、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89、从这两首唐诗中便可看出,“高”和“洁”,便是蝉的精神寓意,蝉象征着清白、清高、高洁的文人节操和品格。此外,从骆宾王的诗句“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中,还可看出,蝉也象征着一种命运寓意。
90、很容易看出,李商隐诗中的蝉已不是清高的代名词,也没有了雍容的气象,它就像一位清贫饥饿的落魄书生,而这无疑也是李商隐自身的写照。
91、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做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92、诗人说,蝉住在高大的梧桐树上,只喝干净的露水。它不但高洁脱俗还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让人感到无比的舒适。他认为蝉的叫声传得很远,并没有借助秋风的力量,而是因为站得高的缘故。这既是对蝉高洁品质的赞美,也是诗人对自我精神境界的一种追求;同时还蕴含着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一个人只要品德高尚,声名自然能够远扬,何须借助他人?
93、夏日的傍晚,炊烟袅袅升起,蝉的幼虫便悄悄地从土里钻出来,找到可以栖息的大树,爬到高处,趁着夜色脱掉土黄色的外衣,瞬间华丽变身,长出一双半透明的绿色翅膀。
94、而蝉的歌唱只有三个月,秋天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叫声也显得凄惨,因此“寒蝉”便成为“凄凉”的代名词,如柳永那首将离别之情写得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雨霖铃》里,起笔就是“寒蝉凄切”,一下子就渲染了凄凉哀伤的氛围,摄人心魄。
95、学生们听着若有所思,我接着说,如果我们把蝉当时所在的环境放大到足够大,想想周围除了梧桐树,还会有什么呢?不到片刻的功夫,便有学生娃迫不及待地举起手来说“有森林”,有的说“有蓝天和白云”,还有的说“有哗啦啦的小河”……我接过话头说,有森林、蓝天、白云、草地、小鸟、花朵……等等这些自然景物都是可以的,但如果说有“哗啦啦的小河”就有些不妥。
96、初读古诗,感悟诗意。
97、实际上,咏蝉这首诗包含着诗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98、世称“虞永兴、虞秘监”
99、虞世南《蝉》这首古诗的意思是: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100、①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