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课月迹描写月亮的句子有哪些-通用20句

时间:2024-09-26 05:16:45 经典文案

1、《月迹》构思新颖、独具特色。历代有许多文人用月亮象征圣洁、光明、美好的事物。但是把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情追求的思想感情,浓缩到对月迹的追逐之中,则是独具一格的构思;作者用追寻月迹作为行文的线索,既能表现自己的立意,又使《月迹》具有一种清新优美、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

2、《月迹》这篇文章拟人句有:

3、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很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4、《月迹》以孩童的心态和目光来展示、描绘中秋之月迹,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标题“月迹”,可以有多方面的理解,是月的变化轨迹,也是孩子们寻月即寻找美的足迹,还可以理解为月在孩子们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

5、文中的月亮象征着一切美好的事物。作者含蓄地告诉人们:对光明、美好的事物,只有想方设法地努力追求,才能得到它。

6、本文语言动人,充满童真童趣。如,第2自然段,写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爬竹帘格儿的过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动态变化;第3自然段写院子里的月光玉玉的、银银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这样的描写有儿童的语言特点。文中儿童的想象也颇有趣味,如,在院中寻月时,看见桂树缀满累累的骨朵儿,便“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听到奶奶说月亮里有一个女子时,便想到“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文中儿童的感受也很有趣,如,当月亮爬上穿衣镜时,“又都屏住气儿,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当奶奶说月亮上有桂树时,“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等语句,都是孩童特有的感受,体现了作者感受的细腻和描写的传神。

7、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

8、《月迹》是五年级语文上册部编教材第七单元第二十四课。

9、本文记叙了中秋夜几个孩童从屋里到院子、从院子到河边寻找月亮的过程,以儿童化的语言描绘了皎洁的月光和月光下的夜色,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充满童趣。

10、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11、课文配有插,第一幅是月亮透过竹窗帘照进屋子的情景,对应课文第2自然段的描写第二幅是明月下的村舍全景,天上的月亮和小河里的月亮相映成趣,古朴的石桥村舍与幽深静寂的小巷更村出月夜的静谧。两幅插与课文描写的意境相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感受文章意境。

12、《月迹》围绕孩子和月亮依次写了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三个部分,《月迹》是现代作家贾平凹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一篇散文,全文不到两千字,却意蕴深远,情味悠长。

13、银白银白的月光趁我们不注意悄悄的透过窗子,钻到了屋里来,把地板刷上了一层淡淡的白光,一缕月光轻柔地在我身边萦绕着。

14、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

15、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又常常什么都觉得不满足。

16、一切美好的事物。

17、课文按地点的转换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我们”堂中赏月,描绘了中秋夜孩子们由盼月到看到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屋中,最后看到月亮爬到镜中的过程。第二部分(第3~20自然段)写“我们”院中寻月,描写了院中的月光以及月光下的夜色,借助奶奶的话,把院中的桂树和月中的桂树连在一起,写出了孩子有趣的感觉和想象。第三部分(第21~24自然段)写“我们”河边寻月,发现上湾、下湾、水里、天上、弟弟妹妹的眼睛里都有月亮,感悟到月亮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

18、《月迹》文中的月亮是一切美好的事物的象征,作者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含蓄地表达了只有想方设法去努力追求才能够得到的思想感情。作品通过山村儿童追寻月迹的行踪,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幅中秋夜月的淡雅画,显示出明月的神秘而又慷慨的性格。

19、顺着这缕月光,我抬头寻找,一下就看到了圆圆的月亮,多么地明显,多么地明亮。洁白无瑕的月亮高高挂在乌黑乌黑的夜空中,在黑夜的映衬下,她变得更白、更亮了。她很圆,虽然可能及不上圆规画出来的标准的圆那么圆,但是,她圆得很自然,让人看着很舒服,甚至比标准的圆更有美感。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的确,月亮是那么白,那么圆,难怪连大诗人李白都如此赞美她。

20、月迹围绕孩子和月亮依次写了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三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