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蠹”这一说法最早见于《韩非子·五蠹》,是战国末期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创作的一篇散文。
2、凡法术之难行也,不独万乘,千乘亦然。人主之左右不必智也,人主于人有所智
3、那些工商业者,制造粗劣器具,积累奢侈资财,囤积居奇,待机出售,希从农民身上牟取暴利。
4、亲、习故之泽也,又将以法术之言矫人主阿辟之心,是与人主相反也。处势卑贱,无
5、得事;主利在有劳而爵禄,臣利在无功而富贵;主利在豪杰使能,臣利在朋用私。
6、不因,则养禄薄礼卑,故学士为之谈也。此四助者,邪臣之所以自饰也。重人不能忠
7、夫越虽国富兵强,中国之主皆知无益于己也,曰:“非吾所得制也。”今有国者
8、《五蠹》全文近四千七百字,是先秦说理文进一步发展的作品,可以反映出韩非文章的一般特点。
9、右,不听请谒矣。人主之左右行非伯夷也,求索不得,货赂不至则精乱之功息,而毁
10、《韩非子·五蠹》是战国末期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创作的一篇散文。
11、上述这五种人,都是国家的蛀虫。君主如果不除掉这五种像蛀虫一样的人,不广罗刚直不阿的人,那么,天下即使出现破败沦亡的国家,地削名除的朝廷,也不足为怪了。
12、法以利私,耗国以便家,力能得其君,此所为重人也。智术之士明察,听用,且烛重
13、因此,造成国家混乱的风气是:那些著书立说的人,依托仁义道德来宣扬先王之道,讲究仪容服饰而文饰巧辩言辞,用以扰乱当今的法令,从而动摇君主的决心.
14、万乘之患大臣太重,千乘之患左右太信,此人主之所公患也。且人臣有大罪,人
15、凡当涂者之于人主也,希不信爱也,又且习故。若夫即主心,同乎好恶,固其所
16、那些纵横家们,弄虚作假,招摇撞骗,借助于国外势力来达到私人目的,进而放弃了国家利益.
17、主有大失,臣主之利与相异者也。何以明之哉?曰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无能而
18、士焉得不危?其可以罪过诬者,公法而诛之;其不可被以罪过者,以私剑而穷之。是
19、此五者,邦之蠹也。人主不除此五蠹之不养耿介之士,则海内虽有破亡之国,削灭之朝,亦勿怪矣。
20、不是寓言故事
21、意与同好争,其数不胜也;以轻贱与贵重争,其数不胜也;以一口与一国争,其数不
22、徒属,非愚而不知患者,必污而不避奸者也。大臣挟愚污之人,上与之欺主,下与之
23、上愈卑,私门益尊。
24、自进也。官爵贵重,朋又众,而一国为之讼。则法术之士欲干上者,非有所信爱之
25、说于前。故法术之士奚道得进,而人主奚时得悟乎?故资必不胜而势不两存,法术之
26、收利侵渔,朋比周,相与一口,惑主败法,以乱士民,使国家危削,主上劳辱,此
27、而听之,因与左右论其言,是与愚人论智也;人主之左右不必贤也,人主于人有所贤
28、其商工之民,修治苦窳之聚沸靡之财,蓄积待时,而侔农夫之利。
29、贤智之士羞而人主之论悖矣。人臣之欲得官者,其修士且以精洁固身,其智士且以治
30、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
31、其患御积于私门,尽货赂,而用重人之谒,退汗马之劳。
32、不察其类者也。人主所以谓齐亡者,非地与城亡也,吕氏弗制而田氏用之;所以谓晋
33、是故乱国之俗: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盛容服而饰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
34、其言谈者,为设诈称,借于外力,以成其而遗社稷之利。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
35、大罪也。臣有大罪而主弗禁,此大失也。使其主有大失于上,臣有大罪于下,索国之
36、那些游侠刺客,聚集徒,标榜气节,以显身扬名,结果触犯国家禁令。
37、百官不因,则业不进,故群臣为之用;郎中不因,则不得近主,故左右为之匿;学士
38、译文:古时候苍颉创造文字,把围着自己绕圈子的叫做“私”,与“私”相背的叫做“公”。公和私相反的道理,是苍颉本来早就已经知道的。
39、待见功而爵禄,故法术之士安能蒙而进其说?奸邪之臣安肯乘利而退其身?故主
40、亡者,亦非地与城亡也,姬氏不制而六卿专之也。今大臣执柄独断,而上弗知收,是
41、虽地广人众,然而人主壅蔽,大臣专权,是国为越也。智不类越,而不智不类其国,
42、韩非认为这五种人没有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或为国家效力,对社会无利而有害。就像蛀木的蠹虫,应该坚决清除。本文从进化的历史观出发,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论述了“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的观点,提出“仁之不可以为治”,而要以农战为立国根本。本文阐述去除五蠹,中农尚武,以法治国。成为秦国一统天下的重要理论根据。以后,商鞅变法成功,以战去战,以杀去杀的法家思想在秦国确立。
43、不亡者,不可得也。
44、矣。不以功伐决智行,不以参伍审罪过,而听左右近习之言,则无能之士在廷,而愚
45、辩进业。其修士不能以货赂事人,恃其精洁而更不能以枉法为治。则修智之士不事左
46、是以弊主上而趋于私门者,不显于官爵,必重于外权矣。今人主不合参验而行诛,不
47、欲国安存,不可得也。
48、而礼之,因与左右论其行,是与不肖论贤也。智者决策于愚人,贤士程行于不肖,则
49、明法术而逆主上者,不憀于吏诛,必死于私剑矣。朋比周以弊主,言曲以便私者,
50、必信于重人矣。故其可以功伐借者,以官爵贵之;其不可借以美名者,以外权重之。
51、故何也?人臣之罪大也。臣有大罪者,其行欺主也,其罪当也。智士者远见而畏
52、原文如下:
53、作者举出了大量的事实,于对比中指出古今社会的巨大差异,论据充分,词锋锐利,推理事实切中肯綮。五蠹,就是五种蛀虫。这是指学者(儒家)、言谈者(纵横家)、带剑者(游侠刺客)、患御者(逃避兵役的人)、商工之民(商人和手工业者),是五种危害国家的人(即侵蚀国家的蛀虫)。
54、排比句式则用于强调自然界的残酷和无情,以及人类对此的无能为力。这些特殊的句式使得最后两段更加生动有力,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自然界的威力和人类的渺小。
55、于,必不从重人矣;贤士者修廉而羞与奸臣欺其主,必不从重臣矣。是当涂者之
56、不能矫奸。人臣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非谓重人也。重人也者,无令而擅为,亏
57、人主不明也。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事者,不可存也。今袭迹于齐晋,
58、胜也。法术之士操五不胜之势,以岁数而又不得见;当涂之人乘五胜之资,而旦暮独
59、在《五蠹》的最后两段中,特殊的句式是作者采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以强调自然界的无情和人类的渺小。通过反问句式,作者表达了对人类自大和无知的讽刺,同时也凸显了自然界的伟大和不可抗拒的力量。
60、法家思想主张中央集权,是适合时宜的。
61、孤特。夫以疏远与近爱信争,其数不胜也;以新旅与习故争,其数不胜也;以反主
62、那些逃避兵役的人,大批依附权臣贵族,肆意行贿,而借助于重臣的请托,逃避从军作战的劳苦。
63、人之阴情;能法之士劲直,听用,且矫重人之奸行。故智术能法之士用,则贵重之臣
64、是以国地削而私家富,主上卑而大臣重。故主失势而臣得国,主更称蕃臣,而相室剖
65、符。此人臣之所以谲主便私也。故当世之重臣,主变势而得固宠者,十无二三,是其
66、出自《韩非子·五蠹篇》: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苍颉固以知之矣。
67、污之吏处官矣。
68、《五蠹》全文近四千七百字,是先秦说理文进一步发展的作品,可以反映出韩非文章的一般特点。作者举出了大量的事实,于对比中指出古今社会的巨大差异,论据充分,词锋锐利,推理事实切中肯綮。
69、主而进其仇,人主不能越四助而烛察其臣,故人主愈弊而大臣愈重。
70、但在始皇帝治国中,出现了焚书坑儒事件,就成为一种极端压制人民的政治思想
71、当涂之人擅事要,则外内为之用矣。是以诸侯不因,则事不应,故敌国为之讼;
72、诬之言起矣。治乱之功制于近习,精洁之行决于毁誉,则修智之吏废,则人主之明塞
73、韩非所谓五蠹,是指危害国家的五种蛀虫,即学者、言谈者、带剑者、患御者和商工之民。韩非在文章中向君主出谋划策,建议将这五种人彻底铲除。
74、必在绳之外矣。是智法之士与当涂之人,不可两存之仇也。
75、汗马功劳:[释义]汗马:战马奔驰出汗。指将士立下战功。后指对事业的辛勤贡献。 [语出]《韩非子·五蠹》:“弃私家之事;而必汗马之劳;家困而上弗论;则穷矣。”守株待兔源于《韩非子·五蠹》。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宋国有一个人正在田里耕地,忽然看到一只兔子从田间疾奔过去,碰在一个树桩上撞死了。于是这个人立即跑过去,把兔子捡了起来。他心里非常高兴,在回家的路上想,这真是一件好事情,如果每天都能捡到一只兔子,那该多好啊!从此以后,他就放下手里活儿不干了,专门在那个树桩旁等待着,希望能够再得到碰死的兔子,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他不但一只兔子也没有得到,而且连田地里的庄稼也耽误了。后来,人们用“守株待兔”来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而不知道变通,也用来嘲笑那些不分时间、地点、条件,而墨守陈规办事,招致失败的经验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