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与欺骗名言警句
1、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2、民无信不立————孔子
3、要讲诚信因为: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4、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5、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拉罗什富科
6、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7、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
8、真话说一半常是弥天大谎————富兰克林
9、没有诚实哪来尊严————西塞罗
10、失信就是失败————左拉
11、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2、如果骗得了他人的聪明,那就骗走了自己的诚明。
13、如果骗得了他人的忠实,那就骗走了自己的诚实。
14、当仁不让于师。
15、如果骗得了他人的贞洁,那就骗走了自己的诚洁。
16、不要为行骗得手窃喜,欺骗他人,其实就是欺骗自己。如果骗得了他人的信任,那就骗走了自己的诚信。
17、刚、毅、木、讷,近仁。
18、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仁:仁爱。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指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亲爱,同情友爱,仁慈,仁厚,为人要有良心,为人要忠诚老实,善待他人,要做正确的事等;“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仁”的具体体现;成语有仁人义士,仁义之师,不仁不义等。义:忠义。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注重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成语有无情无义,忘恩负义等。礼:礼和。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原指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规范;后发展成为由风俗习惯形成或人为规定的礼仪;指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如恭敬、和顺、谦让等);《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 又《礼器》曰:“君子之行礼也,不可不慎也,众之纪也,纪散而众乱。”;人们常说的懂礼貌,知礼节就是这个“礼”;成语有礼贤下士,以礼待人等。智:睿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知道了解日常的东西也;通俗说,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就是要人们努力的学习知识,提高文化,做个有智慧的人;观一叶而知秋,此为智也;成语有大智大勇,智勇双全等。信:诚信。做人要诚实;人言不爽,方为有信;诚心之意,以诚居心,必然诚实;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有诚信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的基础,也是西方所说的契约精神,讲信用;成语有言而无信,言而有信,背信弃义等。温良恭俭让是指: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是古代人们待人接物的准则,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
19、克己复礼为仁。
20、如果骗得了他人的仁善,那就骗走了自己的诚善。
21、欺人只能一时,而诚信才是长久之策————约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