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名言警句摘抄大全-摘抄239句

时间:2024-12-01 03:13:51 优美文案

行书名言警句摘抄大全

1、孙过庭: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2、⒏八月:仲秋、仲商、桂月、壮月;

3、为同辈所书的作品,一般称××同志,××书友,××仁兄,××同窗,××大兄××贤弟,××小妹,××学友等。这里应当注意,一般俗称不宜题款,如:××大姐,××二哥等。在称呼的后边还可以加上谦词,如:存念,惠存,留念,留存,清赏,嘱书,命书雅属等。如:长生书友惠存剑明贤弟雅属

4、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元.陈绎曾〈翰林要诀〉

5、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唐.虞世南〈笔髓论〉

6、凡临古人书,须平心耐性为之,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浅尝辄止,见异既迁。清.梁章钜《学字》

7、⒈一月:孟春、初春、上春、端月、初阳、端春、孟陬、春阳、首阳、肇春;

8、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清.刘熙载〈艺概〉

9、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渊深之理,伏于查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议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唐.张怀灌《书艺》

10、⒉二月:仲春、仲阳、仲钟;

11、唯初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然后可以摹临。南宋.姜夔《续书谱》

12、叵而薄情夫。一行书也无。

13、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东晋书法家王羲之

14、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大要临古人墨迹,布置间架,担破管,书破纸,方有功夫。明.解缙《学书法》

15、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明.项穆〈书法雅言〉

16、笔墨可知也,天机不可知也;规矩可得也,气韵不可得也。清.恽寿平《瓯香馆画跋》

17、二.临摹入门循序渐进

18、⒋四月:孟夏、初夏、首夏、维夏、槐夏、余月、清和月;

19、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尚青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清.刘熙载〈艺概〉

20、学书者有两观:曰观物,曰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清.刘熙载〈艺概〉

21、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22、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楷书既成,乃纵为行书;行书既成,乃纵为草书。学草书者,先习章草,知偏旁来历,然后变化为草圣。学篆者亦必由楷书,正锋既熟,则易为力。学八分者,先学篆,篆既熟,方学八分,乃有古意。明.丰坊《学书法》

23、欧阳询:初学之士,先立大体,横直安置,对待布白,务求其均齐。

24、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北宋.米芾《海岳名言》;

25、习古人书,必先专精议一家。至于信手触笔,无所不似,然后可兼收并蓄,淹贯众有,亦决不能自成一家,到得似来,只为此家所盖,枉费一生气力。清.王淑〈论书滕语〉

26、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故当熟其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以身,德而熟之以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书法三味》

27、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人人言之。然天下最上的境界,人人要到,却非人人所能到。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28、凡学书者得其一,可以通其馀……北宋.欧阳修《试笔》

29、临不测之水,使人神清;登高万仞之山,自然意远。唐.张怀灌《书断》

30、学书之要,唯取神,气为佳,若模象体势,虽形似而无精神,乃不知书者所为耳。宋.蔡襄《宋端明殿学士蔡忠公文集》

行书名言警句摘抄大全

31、二、下款

32、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学兼长,居官更讲政绩声名,所以后世贵重。清.松年〈颐园论画〉

33、●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晋·卫恒)

34、书法惟风韵难及......。清.左因生《书式》

35、●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南北朝·萧衍)

36、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清.王妤

37、古之善书者,必先楷法,渐而至于行草,亦不离乎楷正。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

38、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知,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肤,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唐.李世民《笔法诀》

39、今之学书者,自当以唐碑为宗。唐人门类多,短长肥瘦,各臻秒境;宋人门类少,蔡,苏,黄,米,俱有毛疵。学者不可不知也。清.钱泳《履园丛话》

40、所谓神品,于吾神所著故也。明.懂其昌《画禅随笔》

41、⒎七月:孟秋、初秋、少秋、新秋、肇秋、初商、兰月、凉月、相月;

42、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唐.孙过庭〈书谱〉

43、(三)写给晚辈:

44、若但株守一家而摹之,久之必生一种习气,甚或至于不可响远。苟能知其弊之不可长,于是自书精意,自辟性灵,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不袭不蹈而天然入声,可以揆古人而同符,即可以传后世而无槐:而后成其为我而立门户矣。清.沈宗骞〈芥学画编〉

45、书法名人名语(节选)

46、学古人书,须得其神骨,魄力气格,命脉,勿徒貌似而不深求也。清.梁谳《学书论》

47、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明.项穆〈书法雅言〉

48、●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唐·孙过庭)

49、卫夫人:点画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横画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竖画如万岁枯藤;撇画如陆断犀象;捺画如崩浪雷奔;斜勾如百钧弩发;横折如劲弩筋节;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50、且其浩浩落落之怀,一皆寓于笔墨之际,所谓品高,韵自胜焉。张沅《石涛画语录》

51、(2)季节的别称

52、举头忽见衡阳雁。千声万字情何限。

53、项穆:人之于书,得心应手,千形万状不过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若书宜长短合度,轻重协衡,阴阳得宜,刚柔互济,犹世之论相者不肥不瘦。不长不短为端美也。

54、●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唐·张怀灌)

55、神即形也,行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射则神灭也。南北朝.范缜《神灭论》

56、先资政公曰:凡书未成家者,宜日与古贴为缘,无论何贴,皆足以范我笔力。清.梁章钜《学字》

57、●婉若银钩,源若惊鸾(晋·索靖)

58、学书须临唐碑,到极劲键时,然后归到晋人,则神韵中自俱骨气,否则一派圆软,便写成软弱字矣。清.梁谳《学书论》

59、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草书不难工矣。北宋.黄庭坚《论书》

60、初学条理,必有所事,因象而求意。终及通会,行所无事,得意而忘象。故曰由象识心,象不可着,心不可离。明.项穆《书法雅言》

行书名言警句摘抄大全

61、作品的正文有诗词、文句、格言、警句等,这些正文的作者或文句题目,在题款时应这样写:王勃滕王阁序句杜甫诗客至对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诗和名句,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以略正文出处题款。

62、(1)年份的别称

63、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处而学之,故蔽于一曲。今世学《兰亭》者,多此也。北宋.黄庭坚《论书》

64、●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唐·张怀灌)

65、学书六要;一气质,二天资,三得法,四临摹,五用功,六识鉴。六要俱备,方能成家。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66、⒊三月;季春、暮春、契月、花月、晚春、嘉月、蚕月;

67、●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唐·韩愈)

68、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唐.张彦远〈法书要录〉

69、王羲之:分均点画,远近相须,播布研精,调和笔墨;锋纤往来,疏密相附。

70、(五)上款客套语或敬词

71、●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唐·张怀灌)

72、不泥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清.郑板桥

73、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道灵感物,不学说以今方新,学书以古方朴。清.范公勉《书法述要》

74、形者,神之质地;神者,形之用也。是则形称其质,神音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南北朝.范缜《神灭论》

75、可与谈斯道矣!东晋.卫铄《笔阵》

76、临池之法:不外结体,用笔。结体之功在学力,而用笔之妙关性灵。苟非多阅古书,多临古贴,融会于胸次,未易指挥如意也。能如秋鹰博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笔之法得之矣!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77、领头雁代表的是起领导、带头、领袖作用的人。

78、(一)时间:

79、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明.项穆〈书法雅言〉

80、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清.刘熙载〈艺概〉

81、初学字时,不可尽其形势,先想字成,意在笔前。一遍正其手脚,二遍须学形势,三遍须令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每加抽拔,使不声涩。晋.王羲之《笔势论》

82、⒍六月:季夏、晚夏、杪夏、暑月、荷月、、极暑、且月;

83、作书要发挥自己性灵,初莫寄人篱下,凡临摹各家,不过窃取其用笔,非规矩形似也。近世每临一家,止摹仿其笔画;至于用意入神,全不领会。要知得形似者有尽而领神味者无穷。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84、用力到沉着痛快处,方能取古人之神,若一味仿摹古法,又觉刻划太甚,必须脱去摹似蹊径,自出机轴,渐老渐熟,乃造平淡,遂使古法优游笔端,然后传神。清.宋曹《书法约言》

85、名言名句有李白的一首诗:

86、⒐九月:季秋、暮秋、晚秋、杪秋、杪商、季商、季白、菊月、咏月、玄月、穷秋;

87、⒑十月:孟冬、初冬、上冬、阳月、坤月、吉月、良月;

88、《菩萨蛮•举头忽见衡阳雁》

89、不求形似,正是潜移造化而于天游;近人只求形似,欲似所以愈离。清.恽寿平《欧香馆画跋》

90、每习一贴,必使笔法章发透入肝膈,每换后贴,又必使心中如无前贴。积力即久,习过诸家之行质,性情无不奔会腕下,虽曰与古为徒,实则自怀杼轴矣。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行书名言警句摘抄大全

91、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形,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东汉.蔡邕《九势》

92、曾经的我以为书法特别的枯燥乏味,所以我从来不会练习任何的书法,我觉得我现在写好自己的字体即可以,但是有了老师的教导以后,我特别的喜欢书法,喜欢练字,为了书法,我曾经有过烦恼,曾经想过放弃,但一次次收获的喜悦,让我坚持到现在,我与书法结缘,一切都离不开老师对我的关怀!

93、故学书全无贴意,如旧家子弟,不过循规蹈矩,饱暖终身而已。清.钱泳《书学》

94、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刘熙载《艺概》

95、蒋和:布白有三;字中这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初学分布,皆须停匀;既知停匀则求变化,斜正疏密错落其间。

96、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战国《孟子.公孙丑上》

97、然智者无涯,法不固定,且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工用者居下。唐.张怀灌《书艺》

98、●时时只见龙蛇走(唐·李白)

99、形者,其形体也;神者,其神采也。宋.袁文

100、初学书类乎本,缓笔定其行势,忙则失其规矩。晋.王羲之《笔书论十二章》

101、成形结字,得形体不如得笔法,得笔法不如得气象。《翰林粹语》

102、取意舍形,无所求意。故得其形,意溢于形;失其形,意云何哉?明.王履

103、项穆:书有三戒;初学分布,戒不均继知规矩,戒不活与滞;终能纯熟,戒狂怪与俗。

104、气有清浊厚薄,格有高低雅俗。清.刘熙载《艺概》

105、待雁却回时。也无书寄伊。

106、仆曰: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欲知其妙,初观莫测,久视弥珍,虽书已缄藏,而心追目极,情犹眷眷者,是为妙矣。唐.张怀灌《文字论》

107、故思翁有“谬种流传,概行扫却”之说,最有功初学。若已入门庭,则当曰:与其过而弃之,毋宁过而存之。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108、故之书道玄妙,必资于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于心悟,不可以目取也。清.冯武《笔髓》

109、提要之要,以己之神,取人之神也。清.丁皋《写真密诀》

110、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翰林粹语》

111、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宋.沈括《梦溪笔谈》

112、要使笔落纸上,精神能冲其中,气韵目晕于外。似生实熟,圆转流畅,则笔笔有笔,笔笔无痕矣。清.华琳《南宗诀秘》

113、(四)正文出处:

114、一.字如其人立品为先

115、王羲之:二字合为一体,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

116、学一半撒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清.郑板桥;

117、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明.项穆〈书法雅言〉;

118、泣归香阁恨。和泪掩红粉。

119、●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晋·书论)

120、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惟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北宋.黄庭坚《论书》

行书名言警句摘抄大全

121、作品落款时间的农历传统雅称摘要

122、旧他拓本与拓手精,则肥瘦不失,精神充足,而紧要在执笔得法,执笔不得法,纵令临古人墨迹,皆无是处也。清.梁谳《学书论》

123、且一食之美,惟饱其日,倘一观而悟,则润于终身。唐.张坏灌《六体书论》

124、●笔下龙蛇似有神(唐·张怀灌)

125、●笔秃千管,墨磨万锭(宋·苏轼)

126、手与神运,艺从心得。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心得,以终其身。宋.朱文长〈续书断〉

127、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晋.卫铄《笔阵》

128、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不可以为书。清.刘熙栽《艺概》;

129、(二)写给同辈:

130、若气质薄,则体格不大,学力有限;天资劣,则为学限,而入门不易;法不得,则虚积岁月,用功徒然;工夫浅,则笔画荒疏,终难成就;临摹少,则字无师承,体势粗恶;识鉴短,则徘徊今古,胸无成见。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131、盖法高于意则用法,意高于法则用意,用意正其神明于法也。清.刘熙载《艺概》

132、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纸笔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则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矍,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南宋.姜夔《续书谱》

133、笔墨一道,用意为上。清.王原矜

134、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北宋.苏轼《论书》旭常云:或问书法之妙,何得其古人?曰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其次识法,须口传手授,勿使无度。所谓笔法也,其次在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变通识怀,纵合规矩;其次纸笔精佳。五者备矣,然后能齐古人。唐.蔡希综《法书论》

135、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可绍于古人。南朝.王僧虔《笔意赞》

136、每月初一至初十称上浣,每月十一至二十称中浣,每月二十至三十称下浣。如:甲子年桂月上浣。题时间款时容易出现农历与公历混用的现象,如:一九八五年六月,不能写成乙丑年荷月,因为公历的六月是农历的五月。

137、观能书者,仅得数字揣摩,便自成体。无他,专心既久,悟其用笔,用墨及结体之法,供我国运用耳。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138、作字要手熟则气神完实而有余韵,于静中自是一乐事。宋苏轼《东坡题跋》

139、夫书者,英杰之馀事,文章之急务也。虽其为道,贤不肖皆可学,然贤能之常多,不肖者能之常少也,岂以不肖者能之而贤者遽弃之不事哉!宋.朱文长〈续书断〉

140、临摹古人不在对临,而在神会,目意所结,一尘不入,似而不似,不容思议。明.沈灏〈画尘〉

141、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142、览田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则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东汉.赵一,非草书〉

143、陈绎:疏处捺满,密处提飞;平处捺满,险处提飞;捺满则肥,提飞则瘦。

144、●书肇于自然(汉·蔡邕)

145、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146、古人作书,于联络处见章法;于洒落处见意境。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147、至若磔髦竦骨,短截长,有似夫忠臣抗直补过匡主之节也;矩则轨转,却密就疏,有似夫孝子承顺慎终思远之心也;耀质含章,或柔或刚,有似夫哲人行藏知进知退之行也。唐.张怀灌《书断》

148、●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唐·李嗣真)

149、凡临摹须专力一家,然后以各家总览揣摩,自然胸中餍饫,腕下精熟。久之眼光广阔,志趣高深,集众长以为己有,方得出群境地。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150、王羲之:字之形势不宜上阔下狭,如此则重轻不相称也。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

行书名言警句摘抄大全

151、⒓十二月:季冬、暮冬、杪冬、穷冬、严冬、严月、嘉平月、腊月、除月

152、初学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153、石湖云:学书须是收昔人真迹佳妙者,可以详视其先后笔势轻重往复之法,若只看碑本,则惟得字画,全不见其笔法神气,终南精进。南宋.陈牺《负暄野录》

154、近人不知其用力所自出,专攻近体,可谓数典忘祖矣,焉能卓然以自立哉!清.范公勉《书法述要》

155、临摹古人,须食古而化,独自成家。明.李流芳

156、雅赏、雅正、雅评、雅鉴、雅教、雅存、珍存、惠存、清鉴、清览、清品、清属、清赏、清正、清及、清教、清玩、鉴正、敲正、惠正、赐正、斧正、法正、法鉴、博鉴、尊鉴、肠鉴、法教、博教、大教、大雅、补壁、糊壁、是正、教正、讲正、察正、请正、两正、就正、即正、指正、鉴之、正之、哂正、笑正、教之、正腕、正举、存念、属粲、一粲、粲正、一笑、笑笑、笑存、笑鉴、属、鉴、玩

157、下款的内容包括:时间+地点+姓名(号字)+谦词

158、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肩间架即明,则学用笔。间架可看石碑,用笔非真迹不可。清.冯班《钝吟书要》

159、麓台云: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入路。故初学必以临古为先。清.秦祖永《绘事津梁》

160、书要力实而气空,然求空心于其实,未有不透纸而能离纸者也。

161、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北宋.苏轼〈论书〉

162、春:初春、早春、阳春、芳春、暮夏:初夏、中夏、夏暮、九夏、盛夏秋:初秋、金秋、三秋、暮秋、中秋冬:初冬、暮冬、九冬、暮冬、中冬

163、写给长辈的书法作品,是款的题法一般称××同志,××先生,××方家,××女士,××老师。如果长辈是七十岁以上的老者可称××老;八十岁以上的长者可称××翁。书写者是少辈,对长者一般不称呼姓,还要加上谦词,如:指正、法正、教正、正字、正腕、正之、清赏、雅属、斧正、正笔、正书。如:世耐先生清赏、宝星方家正

164、三.形神相依意境为重

165、书之大局,以气为主;字字有骨肉筋血,以气充之,精神乃出。姚配中

166、学书者,既知用笔之诀,尤须博观古贴,于结构布置,行间疏密,照应起伏,正变巧拙,无不默识于心,务使下笔之际,无一点一画,不自法贴中来,然后能成家数。清.冯武《书法正转》

167、故凡得名迹,一望而知为何家者,而通篇意气归于本家者,真迹也。一望知为何家之书,细求以本家所习前人法而不见者,仿书也。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168、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学书即成,且氧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揩式。北宋黄庭坚《论书》

169、古贴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执,痛痒相关。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170、初作字,不必多费诸墨。取古拓善本细玩而熟视之,既复,背贴而索之。学而思,思而学,心中若有成局,然后举闭而追之……清.宋曹《书法约言》

171、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但亦为他人写照而已。清.刘熙载《艺概》

172、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即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清.松年《颐园画论》

173、其有一点一画,意态纵横,偃亚中间,绰有馀裕,结字峻秀,类于生动,幽若深远,焕若神明,以不测为量者,书之妙也。唐.张怀灌《评书药石论》

174、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175、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唐代诗人韩偓《草书屏风》

176、年份的别称是用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和十二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先后顺序搭配组成的,即“甲子年、乙丑年、丙寅年……”,60年才轮到一个“甲子年”,如2002年是壬午年,2003年就是癸未年,2004年就是甲申年,以此类推。

177、字如其人,立品为先。——清代书法家杨守敬

178、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179、书之心,主张布算,想像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相也;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神采,笔随意发,既形之心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180、只学一家,学成不过为人作奴婢;集众长归于我,斯为大成。《翰林粹言》

行书名言警句摘抄大全

181、学书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时人。学古人须得其神骨,勿徒其貌似。清.梁谳《平书贴》

182、(3)月份的别称

183、古人论诗之妙,必曰沉着痛快。惟书亦然,沉着而不痛快,则肥浊而风韵不足;痛快而不沉着,则潦草而法度荡然。明.丰坊《书诀》

184、若分布少明,即思纵巧,运用不熟,便欲标奇,是未学走而先学趋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185、凡状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势;得其势,不若得其韵;得其韵,不若得其性。明.李日华

186、故学必有法,成则无体,欲探其奥,先识其门。有知其门不知其奥,未有不得其法而得其能者。唐.张怀灌《六体书论》

187、学书一字一笔须从古贴中来,否则无本。早矜脱化,必规矩,初宗一家,精深有得。继采诸美,变动弗拘。斯为不掩性情,自辟门经。清.梁谳《学书论》

188、作书起转收缩,须极力顿挫,笔法既得,更多临唐贴以严其结构。清.梁谳《学书论》

189、大抵下笔之际,尽仿古人,则少神气;专勿遒劲,则俗病不除。所贵熟习精通,心手相应,斯为美矣。南宋.姜夔《续书谱》

190、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庄子》

191、若执着成见,凝滞于胸中,终不能参以活法运用,虽参活法,亦自有一定不易之势。奔放驰骤,不越范围,所谓师古而不泥于古,则得之。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192、●挥毫落笔如云烟(唐·杜甫)

193、⒒十一月:仲冬、子月、葭月、畅月;

194、笔墨酣畅,意趣超古。清.吴历

195、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审美理念。以下是一些关于书法的名句:

196、夫神在形似之外,而形在神气之中。形不生动,其失则板;生外形似,其失则疏。故求神似于型似之外,取生意于形似之中。明.高廉

197、颜真卿:欲书先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是之谓巧。

198、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有发于意者,有发于无意者。发于无意为上,法于意次之,发于笔又次之,发于墨下矣。清.张庚

199、阳气明而华壁立,阴气大而风神生。晋.王羲之《述天台紫真传授笔法》

200、写给晚辈的书法,上款可题××学生,××贤契,××贤侄,××爱孙,××爱女等。如:丽珍侄女铭记

201、●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宋·米芾)

202、学书易少年时将楷书写定,始是第一层手。清.梁谳《学书论》

203、张怀瑾:偃仰向背;谓两字并为一字,须求点画上下偃仰有离合之势。

204、又学时不在旋看字本,逐画临仿,但贵行,住,坐,卧常谛玩,经目著心。久之,自然有悟入处。信意运笔,不觉得其精微,斯为善学。南宋.陈牺《负暄野录》

205、古人笔法渊源,其最不同处,最多相合。李北海云:似我者病。正以不同处求同,不似处求似,同于似者皆病也。清.恽寿平《瓯香馆画跋》

206、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伧气,鲱俳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疏笋气,皆士气之弃也。清.刘熙载《艺概》

207、王羲之:分间布白,远近宜均。

208、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军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苏轼《书论》

209、沉者,下笔不浮,刻入纸中也;萤者,如孤月流天,无云翳也;清者,非谓瘦与寒也;肥者,亦有清气也,在参古贴而得之。《书法三味》

210、凡书贵有天趣……明.孙《书画题跋》

行书名言警句摘抄大全

211、若泛学诸家,则字有工拙,笔多失误,当连者反断,当断者反续,不识向背,不知其止,不悟转换,随意用笔,任笔赋形,失误颠错,反为新奇。南宋.姜夔《续书谱》

212、学术通于学仙,钟神最上,钟气此之,钟形又此之。

213、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志览之即了然。唐.张怀灌《书议》

214、临摹用工,是学书大要,然必先求古人意指,次究用笔,后像行体。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215、近世士人多学今书,不学古书,务取媚好,气格全弱,然而以古并之,便觉不及;岂古人心法不传而规模形似,不足以得其妙乎。宋.周行己《浮止集》

216、●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南北朝·萧衍)

217、⒌五月;仲夏、超夏、榴月、蒲月;

218、有笔有墨谓之画,有韵有趣谓之笔墨,潇洒风流遗之韵,尽变穷奇谓之趣。清.恽寿平《香馆画禅》笔底深秀,自然有气韵,有书卷气。清.蒋骥《传神秘要》

219、●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南北朝·袁昂)

220、当代艺术评论大家李少白,行书《中华格言》欣赏,行云流水的好字。

221、夫字以神情为精魄,神若不如,则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层,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神,心之用也。唐.李世民《指意》

222、故有笔法而有生动之情,有墨气而有活泼之致。清.丁皋《写真秘诀》

223、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清.刘熙栽《艺概》

224、夫心合于气,气合于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静而已矣。唐.李世民《指意》

225、书法无他秘,只有用笔与结字耳。用笔近日尚有传,结字古法尽矣。变古法须有胜古人处,都不知古人,却言不取古法真是不成书耳。清.冯班《钝吟书要》

226、自运在服古,临古须有我。两者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伤神。清.王淑〈论书滕语〉

227、●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唐·张怀灌)

228、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摩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南宋.姜夔《续书谱》

229、机者,传奇之精神;趣奇,传奇之风致。少此二物,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升气。李渔《闲情偶记》

230、书之心,主张布算,想象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相也。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神采,笔随意发,既形之心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231、凡临古人始必求其似,久久剥换,遗貌取神。清.王淑《论书滕语》

232、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气立矣。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233、夫人工书,须从师授。必先识试势,乃可加功;功势既明,则务迟涩;迟涩分矣,无系拘踞;拘踞既亡,求诸变态;变态之旨,在于奋斫;奋斫之理,资于异状;异状之变,无溺荒僻;荒僻去矣,务于神采;神采之至,几于玄微,则宕逸无方矣。唐.张怀灌《玉堂禁经》

234、古人有言;随人学人成旧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北宋.黄庭坚《论书》

235、书要心思微,魄力大。微者条理与字中,大者磅礴乎字外。清.刘熙栽《艺概》

236、作书须自家主张,然不是不学古人;须看真迹,然不是不学碑刻。清.冯班〈钝吟书要〉

237、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身之别。入他身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清.刘熙栽《艺概》

238、学者贵于慎取,不可遂为古人所欺。清.旋《初月楼论书随笔》

239、书法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清代朱和羹《临池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