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有关的名言警句书法家名字朝代【154句文案

时间:2024-12-01 01:04:23 优美文案

书法有关的名言警句书法家名字朝代

1、行于简易闲澹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22、学楷宜由唐而晋,隶则非汉不可。

2、刻符:秦代一种有特殊用途的篆书体。

3、工夫深,结体自稳;天姿好,落笔便超。50、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51、摹古之法,如鬼享祭,但吸其气,不食其质。

4、握笔之法,虚掌实指。指聚则实,指实则掌自然虚。

5、历代书法家(唐朝)--欧阳询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世称欧阳率更。世人称他的字为“率更体”。

6、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

7、云鹤游天,群鸿戏海。

8、龙跳天门,虎卧凤阁。

9、书法作品的赝品或伪造物又称“楚凤”。《尹文子·大道上》载:传说楚人有以山鸡为凤凰者,准备献给楚王,过了一夜,山鸡死了,国人便误认为真凤凰死了。唐代张彦远《法书事实》之三载李嗣真《书晶后》:“虽古迹昭然,永不觉悟,而执燕石以为宝,玩楚凤而称珍,不亦谬哉。”“燕石”是燕山产的类似于玉的石头。意为有些人执迷不悟,真伪莫辨,误将楚凤当作了奇珍。

10、老夫之书,本无法也。

11、书法的雅称“临池”。

12、对精妙非常、超凡脱俗的艺术珍品,前人还有“逸品”、“神品”之称。明代何良骏《四友斋丛说·画一》:“世之评画者,立三品之目:一日神品,二日妙品,三日能品。又有立逸品之目于神品之上者。”

13、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

14、这样你才能明白这个人的人物特点,创作的逻辑性与必然性。

15、所以,切入一点而概全面,一个书家书写的特点,总有自己秉性所致,别样的书写特征。

16、夫马,筋多肉少为上,肉多筋少为下;书亦如之,皆欲骨内相称,神貌洽然。

17、作书绘画自然要以笔蘸墨,所以又称“染毫”。南齐谢赫《古画品录·顾骏之》:“天和气爽之日,方乃染毫”。“管”泛指细长的圆筒形物,在书法用语中指毛笔,所以作书又称“操管”、“握管”、“搦管”。如《宋书·谢灵运传》说他“援纸操管,会性通神。”“搦”(音懦)意为握、持。明代陈汝元《金莲记·弹丝》:“与朝云妹子同枝连气,原为中表之亲,搦管拈针,更得相知之雅。”

18、笔法尚圆,过圆则弱而无骨。体裁尚方,过方则刚而不韵。

19、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

20、欲知后笔起,意在前笔止,明乎此,则笔笔呼应,字字接贯,前后左右,自能一气相生矣。44、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21、你准备如何介绍书法家的书法作品?

22、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

23、书法与绘画被后人合称为“字画”。苏东坡《东坡志林》卷八:“唐末五代,文章藻丽,字画随之。”《红楼梦》三十七回:“索性凑成十二个,就全了;也和人家的字画册页一样。”

24、而今,模仿(临摹)别人,不算书家,仅为学样子而已。这样的书家,无介绍价值。

25、“墨作龙蛇纸上飞”。至于书写,有“挥翰”、“挥毫”、“染毫”、“握管”、“操管”、“搦管”诸别称。

26、熟能生巧,凡事皆然。书未熟而专事离奇,魔道也。弄巧成拙,不如守拙。

27、最主要是看:第一、人物生平。

28、意居笔先,形随法立。

29、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

30、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书法有关的名言警句书法家名字朝代

31、心粗气浮,百事无成。书虽小道,亦须静定。

32、"方家"、"法家"、"书圣"

33、在学校课堂上介绍,着重艺术方面。如:作品的创作年代,艺术特色,内容的文化内含以及尺幅大小,用纸用墨等本质属性。还可以扩展到作者的师承,艺术观和性情各方面。以便从根本上让学习者读懂作品,从中受益。

34、历代书法家(明)--唐寅

35、一点失所,若美女之眇一目;一画失所,如壮士之折一肱。

36、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37、形容书法家书法写的字非常好的佳句:出神入化,行云流水,龙飞凤舞,落笔如云烟,宝剑锋从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8、如花瓣般,香气远播,越发清芬。

39、秦朝宰相李斯云,“夫用笔之法,先急回,回疾下;如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脚,若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善深思之,理当自见矣。”

40、张扬跋扈,丝毫不受束缚,甚至整行一笔而下,有如神仙般的纵逸,来去无踪。

41、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71、疾风吹劲草,烈火炼真金;不经寒霜苦,安能香袭人。锋自磨砺出,玉乃雕琢成;人而不苦练,焉能艺精深。

42、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书亦如之。

43、学书者有两观:曰观物,曰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

44、古碑贵熟看,不贵生临,心得其妙,藉笔以达之,方能神似。

45、书法亦就佛法,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至于极也,亦非口手可传焉。68、作楷须明隶法,作隶切忌楷气。作隶须有万壑千岩奔赴腕下之气象。

46、字怕练,马怕骑。

47、龙蛇竞走、磨穿铁砚。

48、有什么书法名言?

49、观其力而不失,身姿展而不夸,笔迹流水行云。

50、不过,有时也需要有其针对性和选择性。对不同读者的不同介绍,或许也是客观需要或合理做法?无论怎样,一定是实事求是的,没有臆造的才好!

51、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

52、心正则笔正。

53、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仓颉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称书,遗迹石鼓。

54、字之纵横,犹屋之楹梁,宜平直,不宜倾欹。5、书贵熟,熟则乐。书忌熟,熟则俗。未能画平竖直而遽求神妙,是犹离规矩以求巧,非吾所敢知也。

55、对于精通某种学问或技艺的专家,人称为"方家",书法界亦有此称,常用于书画题款。对于书画家也称为"法家"。造诣最高的书法家称为"书圣"。清代叶廷琯《吹网录·虎邱贺方回题名》:"词仙兼擅书圣,喜补墨林缘"。《梁书·王志传》中亦有齐国将军徐希秀说王志是"书圣"的记载。

56、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关,王羲之刻苦练习书法,每天写完字后都要到家门前的池塘里洗刷笔砚,天长日久池塘的水都变成了深黑色,所以人们用“临池”表示刻苦学习书法。中国画又称为国画,是我国传统的绘画,因为宋代施天元所说的“诗人以画为无声,诗为有声画”,因此绘画雅称为“无声诗”。古代将万物称为“横生”,人称为“纵生”,所以以实物或风景为对象进行描绘的画法叫“写生”。另外因为古代绘画常用丹砂和青雘两种矿物作为颜料,所以绘画有“丹青”的雅称。

57、唐寅书法为画名所掩,主要学赵孟俯,更受李北海影响,俊逸挺秀,妩媚多姿,行笔圆熟而洒脱,唯笔力稍弱,钩挑牵丝绵软,结构亦略趋松散。故王世贞评曰:“伯虎入吴兴堂庑,差薄弱耳。”

58、“翰”,原意为鸟羽,古用羽毛为笔,故以翰代称。明代李东阳《麓堂诗话》有“对客挥翰,敏捷无比”的句子。宋代王安石《送董伯懿归幸州》诗:“亦曾戏篇章,挥翰疾蒿矢”。“蒿矢”是箭的一种,因箭杆用禾秆刻成而得名。意即大笔一挥,疾如离弦之箭,风驰电掣。“挥毫”指运笔抒写。杜甫《酒中八仙歌》:“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59、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

60、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

书法有关的名言警句书法家名字朝代

61、宋欧阳修评云:“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庄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不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东方朔画赞》《多宝塔碑》《颜勤礼碑》《祭侄文稿》《中兴颂麻姑仙坛记》《颜家庙碑》《争座位稿自书告身》等皆为其名作。  《祭侄文稿》颜真卿行书墨迹。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在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

62、初学临书,先求形似,间架未善,遑言笔妙。7、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

63、甲骨文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以出至殷墟,故又称殷墟文字;因所刻多为卜辞,故又称贞卜文字。

64、《旧唐书》讲:“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书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当时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权手书者,人以为不孝。外夷入贡,皆别署货币,曰此购柳书。”他学颜字,但能自创新意。世称“颜筋柳骨”,指出他们书法的不同点。柳字避开了颜字肥壮的竖画,把横竖画写得大体均匀而瘦硬。他又吸取了北碑中方笔字斩钉截棱角分明的长处,把点画写得好象刀切一样爽利深挺。他又吸取虞,欧楷书结体上的紧密,颜真卿楷书结体的纵势,写出了独树一帜的柳体。

65、书法中包含所有中国汉字的艺术书写。因此,不同字体的汉字有其别称。如下:

66、逆笔起,最得势。褚河南书,都逆起,隶法也。

67、石鼓文,亦称猎碣或雍邑刻石,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68、龙威虎振,剑拔弩张。

69、进士,迁殿中侍御史,为杨国忠所恶,出为平原太守,故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颜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德宗时烈叛,宰相卢杞衔恨使真卿往劝谕,为希烈所留,忠贞不屈,被缢杀。  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工于尺牍;从褚遂良,张旭得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舒和,一变古法,自成一格,人称“颜体”。

70、《黄州寒食诗帖》苏轼作。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71、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

72、曼卿之笔,颜筋柳骨。

73、历代书法家(唐朝)--柳公权  柳公权,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74、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

75、自古来,人们尊称书法家写的字为“墨宝”。

76、凡是能成为书法家的,其作品都已经完成了从匠到家的发展过程。

77、历代书法家(唐朝)--颜真卿  唐京兆万年人,字清臣。

78、介绍书法家的书法作品,有许多可谈方面,信息越全面越完整应该是越好。

79、“对客挥毫惊四座”,“数行草圣妙如神”。对于书法的上品、精品,古今亦称“妙墨”、“妙翰”、“逸品”、“神晶”等。“妙墨”、“妙翰”指佳妙的书法作品。宋代朱熹《仙洲新亭》诗:“共说新亭好,真堪妙墨留。”据宋朝张误《云谷杂记·黄庭经》载:“晋有道士好《黄庭》之术,专意书尔,尝求于人。闻王右军精于草隶而性复爱白鹅,遂以数头赠之,得其妙翰。”《黄庭》即道家经典着作《黄庭经》。晋代这位道土为了道教大业不惜投王右军所好,精神确实感人至深。

80、书无定法,莫非自然之谓法,隶法推汉,楷法推晋,以其自然也。唐人视法太严,故隶不及汉,而楷不及晋。

81、东汉名臣蔡邕,“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横鳞,竖勒之规。”

82、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

83、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

84、书法墨迹的别称有“云章”、“墨宝”、“芳墨”诸称。“云章”语出《诗·大雅·械朴》“倬彼云汉,为章于天”,“倬”(音桌),广大貌,“云汉”指银汉,“章”指花纹,意为云汉为天的花纹,后因称笔迹为云章。苏轼《谢赐燕并御书进诗》:“人间一日传万国,喜见云章第一篇。

85、尊称他人手笔称为“芳翰”或“芳墨”,唐玄宗《登蒲州逍遥楼》诗:“一贤遗芳翰,千载肃如神。”可见墨迹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之强。

86、元和初进士,历仕校书郎、侍书学士、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他生活在中堂时期,历穆、敬、文宗三朝,此时,唐代书法改革运动基本高成,时代赋予柳公权的使命不是开拓而是守成,柳公权的历史功绩在于他用创造精神承接颜鲁公的成就,取得“颜筋柳骨”的历史论顶,为唐代书风建设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87、冷看古人用笔,勿参以杂念,是亦收放心之一法。

88、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

89、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

90、学习书法有一别称曰“临池”。据《晋书·卫恒传》载:“汉兴而有草书……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甚巧。凡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弘农”是古县名,治今河南灵宝北部。后就用“临池”指学书或作为书法的代称。杜甫也有“有练实先书,临池真尽墨”的诗句。

书法有关的名言警句书法家名字朝代

91、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92、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93、历代书法家(宋)--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

94、历代书法家(东晋)--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95、书法在晋唐之间叫做“书势”,还有“挥翰”、“挥毫”、“染毫”、“握管”、“操管”、“搦管”诸别称。自古来,人们都尊称书法家写的字为“墨宝”

96、群鸿戏海,舞鹤游天。

97、杜氏杰有骨力而字画微瘦,若霜林无叶,瀑水进飞。

98、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齐,便不是书法,但得其点画耳。

99、其色,其形,其浓淡枯湿,其断连辗转,粗细藏露皆变数无穷,气象万千。

100、“明四大家”之一唐寅,被誉为明中叶江南第一才子。他博学多能,吟诗作曲,能书善画,经历坎坷。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大画家。  唐寅字伯虎,更字子畏,号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史,南京解元,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等。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别号。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寅出身于商人家庭,地位比较低下,在当世“显亲扬名”主导下,刻苦学习,11岁就文才极好,并写得一手好字。16岁中秀才,29岁参加南京应天乡试,获中第一名“解元”。

101、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他在执笔方法上运用异于常人的特殊方法,还注意书写工具的改革。其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爱酒诗》、《寒食诗》、《蜀中诗》、《醉翁亭记》等。

102、契文:甲骨文之别称。契通栔,因以契刀刻于龟甲、兽骨上,故名。

103、虞世南说他“不择纸笔,皆能如意”。而且他还能写一手好隶书。贞观五年《徐州都督房彦谦碑》就是其隶书作品。他的书法,以隶书为最。究其用笔,圆兼备而劲险峭拔,“若草里惊蛇,云间电发。又如金刚怒目,力士挥拳。”其中竖弯钩等笔画仍是隶笔。他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他的楷书无论用笔,结体都有十分严肃的程式,最便于初学。后人所传“欧阳结体三十六法”,就是从他的楷书归纳出来的结字规律。他的行楷书《张翰思鲈贴》体势纵长,笔力劲健。墨迹传世,尤为宝贵。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书法一本家传。父子均名声著于书坛,被称为“大小欧阳”。小欧阳《道因法师碑》,隶意更浓,然而锋颍过露,含蓄处不及其父.。

104、对于精通某种学问或技艺的专家,人称“方家”。在书法界更有此称,常用于书画题款。对于书画家也称为“法家”,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李远》说李远等“各有赋诗,后来颇为法家所短。”

105、大篆:大篆是西周时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益所创。针对不同的书写媒介,大篆亦有金文(或称“钟鼎文”)、籀文之别。

106、因为文字能够表达人的心意,故称文字为“心画”。汉代扬雄《法言·问神》:“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言为心声,字如其人,人格自然“原形毕露”。

107、怒蹄蹴踏苍山颓,岧嶤臃肿难为状。

108、历代书法家(宋)--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老人,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109、清心寡欲,字生精神,是亦诚中形外之一证。

110、《椤严经》唐般刺蜜帝译。十卷。王安石摘录其中观世音发妙耳门,从闻思修。此卷,于正书中间有行书,淡墨疾书,笔画清劲,虽行次紧密,少有空白,然并无缭乱之感。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111、一、执笔与笔法

112、览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折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

113、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114、笔须凌空,固也。然学者误会斯语,每走入空滑一路去。必曰气空笔实,方能无弊。

115、后世称他黄山谷。《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

116、一笔而下,观之若脱缰骏马腾空而来绝尘而去。

117、这是孙过庭的一句书法理论真言。有辩证思维,总结了学习书法一般规律。

118、其体势、章法、神韵⋯⋯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不必赘述。

119、介绍书家作品,首要从书家独有风貌,人未可全能,在书海中,选择善长,尔后有一境。

120、历代书法家(宋)--黄庭坚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江西修水人。

书法有关的名言警句书法家名字朝代

121、书法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

122、渣滓去,则清光来,若心地丛杂,虽笔墨精良,无当也。故扬子云:字为心画。

123、怀素如壮士拨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

124、造诣最高的书法家称为“书圣”。清代叶廷璃《吹网录·虎邱贺方回题名》:“词仙兼擅书圣,喜补墨林绿。”《梁书·王志传》亦有齐国将军徐希秀说王志是“书圣”的记载。

125、死指活腕,书家无等等咒也。指死则笔直,腕活则字灵。

126、《虞恭公碑》,全称《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明赵涵《石墨镌华》评云:“此碑字比《皇甫》,《九成》善小,而书法严整,不在二碑之下。”并叹:“时信本已八十余,而楷法精妙如此。”

127、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25、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128、秦汉之书,其巧处可及,其拙处不可及。39、无声之音,无形之相。

129、”“墨迹”指书法真迹,是故“墨宝”指珍贵的书法真迹。宋代罗点《闻见录》:“《墓田贴》,王羲之临钟繇书,南唐墨宝堂名也。”堂名“墨宝”,意谓所藏皆为名人真迹中可宝的珍品。同时,墨宝也是尊称别人写的字或画的画,如“敬求墨宝”。

130、书中有画,画中亦有书。

131、古之善书者多寿,心定故也。人能定其心,何事不可为。

132、书画同源而一家,故评论书法亦有“神品”说。明代陶宗仪《辍耕录·叙画》:“气韵生动,出于天成,人莫窥其巧者,谓之神品。”明代杨慎评王昌龄《从军行》说:“此诗可入神品”。

133、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134、手与神运,艺从心得。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自得,以终其身。

135、唐代书法家张怀瓘。

136、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他的《兰亭序》书法遒媚劲健,端秀清新,纯出与自然。是王羲之的生平得意之作,自古以来。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137、而对收藏者或画廊,特别是进行拍卖,就有必要加上作品艺术水平之外的有关事宜的情况介绍。如:作者的社会地位及其影响,作品的保存品像,曾经有过的收藏者和收藏价格等。因为这些因素,对作品的存藏也有参考意义。(宋凤洲)

138、其结体从颜鲁公《八关斋会报得记》来,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至于他的草书,赵孟俯说:“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叹。”我们看他的《花气诗》笔势苍劲,拙胜于巧,肥笔有骨,瘦笔有肉,“变态纵横,劲若飞动”。其美韵不亚于行楷书。《请上座帖》“笔势飘动隽逸”更是稀世佳作。

139、自古以来,关于书法的名言,可谓蔚为大观。举例如下:

140、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学兼长,居官更讲政绩声名,所以后世贵重。

141、书法里融入了儒家的坚毅,果敢和进取,也蕴涵了老庄的虚淡,散远和沉静闲适,还往往以一种不求丰富变化,在运笔中省去尘世浮华以求空远真味的意味。

142、行云流水,落笔如云烟。

143、离形得似,书家上乘。然此中消息甚微,不可死在句下。

144、学书当自成一家之体。

145、经常作评语,依然没有认真考量这个问题,仅仅按照自己浅显而论。实归哂笑于大方。

146、字须笔笔送到,到笔锋收处,笔仍提直,方能送到。

147、如蛟龙飞天流转腾挪,来自空无,又归于虚旷,这近乎癫狂的原始的生命力的冲动中包孕了天地乾坤的灵气。

148、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的书法萧散简远,深得晋宋间人用笔之妙,常为土大大所仿效。《椤严经旨要》卷,纸本,纵29.9厘米,正书,凡二接,经文计七十二行,行二十三至三十六字不等。

149、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具有了最为生气灌注的特点。

150、汉隶笔笔逆,笔笔蓄。起处逆,收处蓄。28、时时只见龙蛇走。

书法有关的名言警句书法家名字朝代

151、“涂鸦”语出卢仝《示添丁》诗:“涂抹诗书如老鸦”,比喻书法拙劣或胡乱书写,亦作自谦之辞。《镜花缘》第二十二回:“晚生尚稍通文墨,今得幸遇当代鸿儒,尚欲勉强涂鸦,以求指教,岂肯自暴自弃!”

152、要了解一个人的作品,首先要了解他是怎样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经历等等。

153、金文:比甲骨文稍晚出现的是金文,金文也叫钟鼎文。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籀文是古代秦国使用的文字,是小篆的前身,由于在春秋时秦人作的《史籀篇》中收藏有223个字,因此叫籀文,唐朝时出土的“石鼓文”据考证是秦襄公时所刻,和《史籀篇》中文字相同,是籀文的代表。

154、否则,凭空去看他的作品,是不会有太深刻的体会和感同身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