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修身养性的名言警句论语
1、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2、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3、不可不学《论语》的名言,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5、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6、--莎士比亚人喜欢习惯,因为造它的就是自己。--萧伯纳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
7、"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9、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10、能容小人,是大人;能培薄德,是厚德。
11、译文:大海可以容纳千百条河流,是因为它有广阔的胸襟;悬崖峭壁能够直立千丈,是因为它没有过分的欲望。
12、【注释】
13、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4、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15、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
16、宽厚者,毋使人有所恃;精明者,不使人无所容。
1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8、本章中曾子所言,是在我国文化史上影响深远的名言。后世无数的仁人君子,无不以此言激励自己,投身到治国平天下的伟大追求中。要想准确理解这段名言的深刻含义,必须对其中的关键语句进行解读。
19、使命,任重而道远
20、①弘毅:弘大刚毅。
21、关于这个问题,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
22、【翻译】
23、道之精微,莫如性命。性命之修炼,莫如归一。
24、译文:是说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25、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26、行仁的使命是这样的伟大,它已经超越了个人名利的范畴,关乎到国家的安危,社会的兴衰。在传统语境里,能决定国运的唯有上天。所以士人的这种追求,是一种体察和贴近天道的自觉,是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精神境界与使命意识。实现“仁道”的路途是那样的艰难遥远,“非毅无以致其远”,只有经过不息不止的努力和奋斗,才有可能完成。
27、承担起这样的历史使命,努力实现大同社会的理想,就是儒家所说的“行仁”。从上面的叙述中不难看出,这个使命何等伟大,这个任务何等艰巨。如果没有高尚的道德、杰出的才能,根本担负不起或不配承担这样的重大使命。所以,曾子才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也就是说,曾子认为,士人要有着弘大的襟怀,刚毅的品格,才能推己及人,救人救世,进而兼善天下。
28、------萨克雷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培根在日常事物的自理中,一盎司习惯抵得上一磅智慧.------托·布·里德习惯是一条巨缆——我们每天编结其中一根线,到最后我们最终无法弄断它。
2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30、——艾门斯习惯不加以抑制,不久它就会变成你生活上的必需品了。--奥古斯丁不良的习惯会随时阻碍你走向成名、获利和享乐的路上去。
关于修身养性的名言警句论语
31、子曰: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32、子曰:欲速则不达;
3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34、出自春秋战国孔子《论语·子罕》。
35、译文: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
36、译文: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内心无愧于心。
37、"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38、比如,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提出了天行有常,事物都有它们的规律和规定,人们应该顺应天时地利,遵守规律,才能做出有益的事情。
39、出自三国时期蜀国诸葛亮《诫子书》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40、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41、曾子的这番话,表达了士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那种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这样的话,孔子曾经说过,孟子也曾说过,但是他们都没有曾子表达得清晰明确。细品本章的内容,我们就会发现,曾子所述之士的品格,正是中国屹立于世界根基所在。尽管曾子已经故去了二千多年,但后世却有无数的仁人志士继承了这种精神,以天下为己任。为了这份坚定的信念,他们宁愿栉风沐雨,就算是为此而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这种精神,已经融入炎黄子孙的血脉里,成为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不竭动力。
4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况
43、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44、养成好习惯的名言警句
45、【解读】
46、首先我们要知道,这句话的主语是谁。曾子明确说是士人,那么士人具体指什么样的人呢?在这里,曾子所言的“士”应当是儒家之士,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知识分子。春秋战国时期,士人还只是一个群体,到了后来,士人发展成一个社会阶层。我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中,一向有“士农工商”四民之说。作为一个人数可观的阶层,士人不治产业。他们以学习儒家理论为工作,以治理国家为己任,进则担任各级官吏,以实现社会大同为终极目标;退则以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化百姓,影响社会。从孔子的时代起,士人就有着内圣外王的自觉,主动去承担推动国家发展的重任。中国士人阶层的这种精神追求和生活状态与其他社会阶层迥异,这在整个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47、------梅茵。
48、因为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时期,许多优秀的思想家和文化人涌现出来,提出了很多修身养性的名言警句,这些名言警句对人们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
49、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
50、——约·凯恩斯【美】由智慧养成的习惯,能成为第二天性。——培根【英】习惯若不是最好的仆人,便就是最差的主人。
5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礼记》
5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3、另外,孔子说:“中庸之道,让天下无倾”,强调了中庸之道,即“处于两者之间的平衡点”,这是修身养性的基础,只有克制自己的欲望,保持心态稳定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和发展。
5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诗经》
5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56、宋朝宰相赵普曾说过一句话叫,半部《论语》治天下。意思是,只要学懂学通《论语》一书的一半内容,就可以把一个国家治理好。这句话足以说明,学习《论语》的重要性。确实《论语》一书,从教人学习开始,切行修身之要,最后达到健全人格的构建,是一部完整的人格培养经典。
57、出自唐朝·韩愈《与孟尚书书》
58、这是清末政治家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时在总督府衙题书的堂联。
59、"以德服人,以力制敌。"-《孟子》
60、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