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100句名言警句译文
1、王阳明名言二:“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2、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
3、黄梨洲从小怀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他的父亲黄尊素是一位比较正直的官吏,被当朝太监魏忠贤陷害而死。过了两年,黄尊素的冤案平反昭雪,年仅十九岁的黄梨洲进京为父复仇,在公堂上把残害他父亲的两名凶手刺得满面流血。事后他拜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刘宗周为师,发奋读书,决心继承父志,作一番事业。清兵南下以后,黄梨洲变卖家产,把当地青壮年组织起来,号称“世忠营”,拥戴鲁王,参加抗清斗争。直到南明政权瓦解后,才回到故乡,隐居著述。经历国破家亡的惨痛教训,黄梨洲深刻的认识到社会的黑暗腐败和动荡不安的根源是封建专制制度。他在其政治著作《明夷待访录》中发出了“天下的大害,就是君主”的呼喊。黄梨洲晚年致力于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整理和研究,他的著述共有一千三百余卷,数千万字,内容涉及史学、政治、哲学、经学、地理、天文、音乐、诗文等许多方面,称得上是位著述大师。
4、"学之以劝人为本,修身而不争易其行。"-洪秀全
5、严子陵去世后,墓葬于余姚城东十华里的陈山,唐、宋、元、明历代都加修茸,现已毁。后人为纪念这位先贤,将陈山易名为客星山。余姚现存的两处纪念性建筑,一是低塘镇黄清堰村明代正德年间建造的“高风千古”石碑坊,二是龙泉山上的“严子陵故里碑亭”和“子陵亭”。
6、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7、王阳明名言九:“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8、朱舜水:朱舜水的传世名言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代表。
9、"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陆九渊
10、王阳明名言七:“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11、▲王阳明书法成就很高,有种说法:王羲之是以书掩其人,而王阳明是以人掩其书。
12、全诗原文:《中秋》
13、王阳明名言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4、"日穷则反,日暖则泽。"-张衡
15、-“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16、朱舜水,名之瑜,字鲁屿,号舜水。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生于余姚城内,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清初著名学者,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
17、韩愈:君子以德修身,以言立事。
18、出自王阳明《传习录》,这也是对心学最恰当的阐述,王阳明所表达的确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思想。他没有说“同归于无”,如果这样说,那就是一种西方的思想。他是说“同归于寂”,“寂”不是“无”,而是在没有交感时处在一种寂静的状态,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有个概念叫“寂感”。
19、▲阳明授学,阳明先生的心学发扬广大跟他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分不开关系
20、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
21、朱舜水从小聪颖好学,青年时代已对四书、五经和历史有很深的研究。但他看到朝廷黑暗,吏治腐败,所以一直轻视功名。清军下江南后,朱舜水积极从事抗清斗争,先是追随隅拒舟山的鲁王,后来又参加抗清名将郑成功、张苍水的北伐战斗。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看到清政权日趋坚固,复明无望,为了保全民族气节,毅然辞别国土,弃离故乡,流亡日本。
22、-“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
23、▲日本海军元帅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曾讲一生俯首拜阳明,可见阳明先生心学影响力之深远可见一斑
24、-“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25、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是说,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离却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从一方面说,灵明的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从另一方面说,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见,则与心同归于寂;既被人看见,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26、“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为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意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
27、余姚的四大先贤是严子陵、王阳明、朱舜水、黄梨洲。
28、既然万事万物的道理不存在于我们的心外,而又一定要说穷尽天下的事理,这大概是因为我们心中还没有足够的良知,而必须向外寻求天下众多事物的道理,用以弥补增加我们心中的良知。
29、王阳明世居姚城龙泉山北麓,诞生的时候,他的祖母梦见神仙驾者祥云给他送来一个男丁,遂将其降生住宅称作“瑞云楼”。他的父亲王华考中状元后,王阳明随父进京。王阳明二十八岁中进士,历任兵部主事、龙场驿丞、卢陵知县、江西两广巡抚,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谥“文成”。
30、正德十三年正月,王阳明在进剿袭击俐头的暴动山贼之前,曾写信给弟子薛侃说:“即日已抵龙南,明日入巢,四路兵皆已如期并进,贼有必破之势。某向在横水,尝寄书(杨)仕德(即杨骥)云:‘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
王阳明100句名言警句译文
31、▲《明朝那些事儿》书中对王阳明先生生平做了一个精彩的介绍,笔者也是从此书中第一此接触先生
32、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33、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34、欧阳修: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5、这四句,是王阳明哲学的核心表述,关系阳明思想的终极关怀和基本宗旨。阳明哲学以“心学”而在中国哲学和文化史上独树一帜,“心学”弥补了中国传统哲学只研究客观世界而忽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这一空白,对后世中国人文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36、陆游:红颜弃如花,故人断诸峰。
37、出自《王阳明传习录卷上(门人薛侃录)》王阳明这里圣人的标准是要”纯乎天理“,关于这点,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说法。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古代的东西,早就落后于时代潮流了。好吧,我们换一个说法,把圣人换成人才。把标准从”纯乎天理“换成核心竞争力。
38、朱舜水死后,日本人民遵照他的遗愿,把他安葬在常陆久慈郡太田乡瑞龙山麓,他讲学的书札和问答由德川光国父子刊印成《朱舜水文集》二十八卷。在朱舜水逝世三百周年之际,日本朱舜水先生纪念会,日中文化协会在他故乡-余姚城内龙泉山上建树了“朱舜水先生纪念碑”,实现了他生前希望的“中国日本千年之好”的遗愿。
39、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1.俗子,皆可为圣贤。
40、黄梨洲死后安葬在姚南陆埠化安山,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的故居几经战乱,已不复存在。惟镌刻着“黄家竹桥”四字小石桥仍屹立在村东头。城内龙泉山上有纪念性建筑“故里碑亭”和“梨洲亭”,中天阁还保存着他大部分著作和一部《竹桥黄氏宗谱
4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42、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是未知
43、最简单、最广大的是复杂的极致,只在吾心,只为吾心。
44、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白发相侵寻。
45、而且,月圆月缺,都是看到的假象,真正的月亮却从未有过圆缺。正如我们内心的良知,所有人都拥有同样的良知,只是大多数人的良知被私欲、贪欲、名利、嫉妒、妄念遮蔽了,犹如被遮住的月亮。
46、-“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47、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王阳明
48、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明宪宗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生于余姚北城,卒于名世宗嘉靖七年(公元1529年),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
49、严子陵,名光,字子陵,西汉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生于姚北,卒于东汉建武十七年(公元42年),中国传统文化名人。
50、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51、黄宗羲:黄宗羲的传世名言以“学贵履践,经世致用”为代表。
52、该句出自《王阳明全集·与杨仕德薛尚谦书》。
53、王阳明的心外无理是说,心的本体,就是天理,事虽万殊,理具于心,心即理也。不必在事事物物上求理,心外求理,就是心与理为二。心中之理,就是至善,心外无理也就是心外无善。
54、王阳明名言八:“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55、严子陵:严子陵是严光,他的传世名言是“清虚淡泊,归之自然”。
56、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务存乎忠信。——郑板桥
57、王阳明热爱故乡,多次回姚省亲,祭扫祖墓,并在城内龙泉山中天阁讲学,培养了钱德洪等一批王学的优秀人材,在余姚留下大量的活动史迹。至尽保留的古建筑有当年讲学处“中天阁”、他亲笔题字的“祭忠台”、“理学旧居”等,纪念性建筑有“故里碑亭”和“阳明亭”等。
58、来自于王阳明的王门四句教,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
59、苏轼: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60、黄梨洲,名宗羲,字太冲,号南雷,世称梨洲先生。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生于余姚东郊黄竹浦,卒于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
王阳明100句名言警句译文
61、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62、王阳明名言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63、王阳明是明朝时期的思想家,他的学说被称为阳明心学。他的思想主张“知行合一”,即知道了就要去做,不仅要有理论,还要有实践。他的名言有很多,以下是一些著名的:
64、严子陵年轻时曾到外地求学,和南阳人刘秀结为同窗好友。后来,刘秀中兴汉室,建立东汉政权,当上光武皇帝。严子陵怕被征召为官,即改名换姓,隐居不出。刘秀派人四处查访,最后终于把他从垂钓处拥到京城。严子陵在京城拒绝和达官显贵往来,连光武帝看望他时,也不行君臣之礼。光武帝向他请教治国之策,发现严子陵的见识果然与众不同,随即任命子陵为谏议大夫,他也不谢恩。几天后,悄然离京,重新去过他的农耕、垂钓生活。严子陵这种不慕富贵,不名利的思想品格,一直受到后世的称誉。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诗句,赞颂严子陵的高风亮节。
65、全文为:“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穷天下之理,是殆以吾心之良知为未足,而必外求于天下之广,以裨补增益之。”(取自《传习录》)
66、王阳明名言四:“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67、▲王阳明故居位于浙江省余姚市余姚镇龙泉山北麓武胜门路
68、王阳明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本质,是超越人类理性和感性的存在。要领悟道,必须超越人类的局限性,超越理性和感性的束缚,达到一种无我的境界。而要达到这种境界,首先需要内心的,即放下内心的执着和欲望,让内心变得空无一物。只有这样,才能让道在内心生根发芽,让自己领悟到真正的道。
69、心中自有光明月出自明代王阳明的《中秋》
70、朱舜水寄寓日本二十多年,仍着明朝衣冠,追念故国。他的学问和德行得到日本学者的礼遇和尊重,水户侯番主德川光国聘请他到江户(今东京)讲学,执弟子礼,许多著名学者都慕名来就学。朱舜水在讲学时摒弃了儒家学说中的空洞说教,发扬实理实学,联系实际的传统,促进了日本儒学的发展。他还把中国先进的农业、医药、建筑、工艺技术传授给日本人民。以舜水学说为宗旨的“江户学派”一直影响到“明治维新”为日本的繁荣与进步作出了贡献。
71、王阳明认为,天上的月阴晴圆缺,没有定数。去年八月十五天阴了又晴,今年中秋直接就一阴到底。人的一生,能遇见多少次光明的满月呢?恐怕没有几次。
72、闻名更要见人,见人更要交朋友。——方圆
73、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帮助。
74、出自语录王阳明《答罗整庵少宰书》——否定是创新的原动力,王阳明格竹苦思圣人之道的失败,而格竹之法即圣人朱熹所传。圣人的话未必全对,庸常之语也有金言。虽主要讲治学,但于人生亦大有裨益!
75、▲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故长称“王阳明”
76、这句话也表明儒道佛存在融合的趋势,此句说得很好。儒学说到底就是这个一,一生万物,而万物又同归于一。这个一看似简单,实际却又最难。因为理解透这个一,不仅需要在理论上分析透彻(看懂浩瀚的儒学著作可不简单,其中包括了经、史、子、集等各个方面),而且在自己的实行中也要遵行这一天理,这又显得难上加难了。
77、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78、王阳明:王阳明的传世名言有很多,比如“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79、▲王阳明平定宁王朱宸濠内乱,江西剿匪,战功赫赫,有“大明军神”之称
80、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81、▲王阳明墓位于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书法圣地兰亭镇以南2里许的仙暇山庄内
82、笃志好学永不止,聪明功名最薄脆。——项脂忠
83、王阳明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最突出的是总结并完成了宋明以来的心学思想体系,被学术界奉为“心学大师”。他的哲学思想的特点是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提出“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王阳明广收门徒,宣传他的思想主张,史称“阳明学派”,由于他出生余姚所在地有大批门生学子,故又称“姚江学派”,他的著作有《王成文公全书》三十八卷行世,学术界评价是中国封建中世纪社会后期出现的最早的启蒙哲学。
84、王阳明的这句话强调了内心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内心死去,才能让道在内心生根发芽。这句话也反映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强调了内心的自由和超越,是王阳明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85、君子之行自觉而不自矜,自知而不自贱。——王阳明
86、王阳明名言六:“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87、译文:灾难没有比受到上天的功劳更大的,罪没有比掩护别人犯罪更大的,恶没有比偷袭别人下处更大的,辱没有比忘记自己的耻辱更大的.四者具备就都是祸。
88、王阳明名言三:“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89、▲王阳明的心学智慧,一代大儒,受万世敬仰。
90、光不仅在烛上。
王阳明100句名言警句译文
91、出自王阳明《答罗整庵少宰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同属理学的范畴,他们都坚持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只是程朱理学认为天理独立于人体之外,若想找寻天理必须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才能有所成就,故程朱理学属于哲学派别中的客观唯心主义;而陆王心学则认为天理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必须通过反省自身,摒除欲望才能达到对天理的体悟,故属哲学派别中的主观唯心主义。
92、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93、王阳明名言十:“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94、“心不死,道不生”这句话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名言,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没有死去,就无法领悟真正的道。
95、"心常在佛前,佛常在我心中。"-张献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