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文化主题格言警句书法作品-摘抄44句

时间:2024-11-30 18:23:52 优美文案

廉洁文化主题格言警句书法作品

1、今国之立 廉而不替其本源 此吾民族之福也

2、夫人才非一途,盖有峰回路转,波澜壮阔。仲翔幼好诗赋,及至弱冠,兢兢业业,久思大成;遂以文章清丽、意旨高远、章句谐和,获得当时名士的钦佩与推崇。

3、虞仲翔,唐朝进士,曾担任遂平县令、陕西刺史等职务,因才华横溢,受到群众的爱戴。某次在太和门下省宴上,翔作诗称赞宴会,与屈原相互赠诗,引起了纷争,长官责备翔,造成翔患上了一种不治之症,最终翔去世。他家传二子,继游执政,在家族中出了南将军。本文希望记录下虞仲翔的生平事迹,并呼吁后人认真铭记他的名字。

4、污泥不染为尊,清正廉明为贵。

5、寄迹虞府 千载谁知

6、虞仲翔碑全文:

7、贞元三年春月,大唐仁宗皇帝龙颜康健,仁政济世,群贤团聚,以开门纳谏、崇尚学问为治国之要。太和门下省、上官皇后亦共励志构诗。时有虞仲翔之才,铨试进士、殿试状元,判三公之职,宣麻宴群,深得百姓之爱戴。闻门下省官屈原所赋颂诗,为宫中贤良之长官所重。仲翔欣然为之争名,数追披觅搜,终乃得以有成,即奉献至省中。长官寻闻,大为诘责,仲翔受愧不已,因疾逝世。

8、虞子龙仲翔先生,字九龙,太原人也。其先周官,晋东华阳人也。移于齐郡襄陵县。世居城南,因以为氏。父名梦天,二十五卒。母名章氏,而弱冠逝。本性沉静有志节。少失亲戚,时与学者同窗挟书山水,遁迹太行之间十馀载。既自通《易》,历《诗》、《书》、《春秋》,尤好读史书。

9、秦北虎,号大秦人,陕西省合阳县人,自幼从家父熏陶,酷爱书法艺术,二十余年,潜心苦练,笔耕不缀,以太极书法、榜书和榜牌匾依重,注重创意创新。练就左右手正反书法,自成一体的太极书法。

10、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安红拳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2016年,在纪念建95周年书画展“长征杯”中,荣获一等奖;2016年,参加西安碑林书画展,荣获一等奖;2016年,为华山西岳庙敬书120米《道德经》长卷;2017年,参加最高人民检察院廉政论坛法治中国栏目组织的“下基层书画活动”,受到各处基层干部的好评。

11、虞仲翔碑是唐代著名书法家虞世南为其父虞仲翔所立,全文共有8行。虞仲翔碑为楷书体,书写工整,气势磅礴,字体朴实清秀,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全文主要记录了虞仲翔的事迹和贡献,表达了对其父的敬爱之情。释文:此碑记述了虞仲翔的生平事迹和家族历史。全文朴素简洁,字体端庄肃穆,展示出虞仲翔的卓越贡献和令人敬佩的品质。该碑是唐代楷书的代表之一,对于研究唐代书法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12、如下:全文:世界是无限的,创造灵感的源泉也永无止境。

13、固本清源,反腐倡廉。

14、虞仲翔碑是一篇清代文学家袁枚所书写的碑文,下面是全文及释文:

15、虞仲翔碑

16、明朝嘉靖、万历年间,为官清廉,以文名盛。

17、仲翔字天胤,河南郡白马县(今河南省遂平县)人。晋州学士、铨试进士、监察御史。曾经担任遂平县令、陕西刺史等职务。嘉祐五年(1060年),官至三司使。官至阙,追二进士。嘉祐末年因病谢世,年60岁。

18、释文:这篇碑文是对虞仲翔的赞扬,他是一位富有独创性的学者,一生致力于探索新的知识和领域,不断开创科学研究的新局面。

19、我时时勉励自己,要像虞仲翔一样,不断追寻新的知识,勇于探索未知的领域。

20、仲翔博通经史,善掌妙辞,能属文为体,运用浑厚;出谷迥异,初志端方;秉性温良,诚厚简易。世称其文辞如潮,而能兼具文理之精义。

21、世蚕,宣麻肆亭道。今趾司马,由来稀见,称状元官;盖相传太和殿赞宴彼时群贤,屈原颂诗,翔亦进戏,督词语之机,使得沸扬,长官嗔之,翔遂骤然疾,身寂而亡,蒲黄丹楹焕发,肸跸于界,二子缅思,继游执政,家南将军,春秋已大,今在陇秦焉。

22、仲翔事略:

23、他的精神和追求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24、他的碑文如下:

25、虞仲翔,字子翔,号梅溪,南昌人。

26、凌志选杰 冀公望骏 胸怀英猷

27、虞仲翔碑是中国唐朝时期的一块碑文,全文如下:

28、虞仲翔碑释文:

29、蜀士之冠 天下梁倚

30、翁方纲(1733~1818年),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顺天大兴(今北京大兴区)人。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乾隆十七年进士,授编修。历督广东、江西、山东三省学政,官至内阁学士。嘉庆二十三年,卒。精通金石、谱录、书画、词章之学,书法与同时的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论诗创"肌理说",著有《粤东金石略》《苏米斋兰亭考》《复初斋诗文集》《小石帆亭著录》等。

廉洁文化主题格言警句书法作品

31、南州牧吏虞公仲翔之碑

32、“虞子翔公之碑。

33、虞生,字天胤,唐开成永安人,累贡进士,衔郎郞,宴燕世胄,荐拔边风,綦毋潜云:千人虞天胤能,一载都畿无遗事。

34、余观漆匠子书,分明淇泉墨迹,特此铭形,以志于后。识者勿远,昌言替祷。

35、贵莫贵于清廉,贱莫贱于多欲。

36、释文大意:

37、永徽初徵拜集贤校理,补扬州录事参军事,并知秦州事凡六任;渐至侍讲、侍读、宰相之任及无职而归山林焉。

38、故南州牧吏虞公仲翔 之子弟修

39、清代四大书法家是翁方纲、刘墉、梁同书、王文治。四人书法享誉大江南北,时称“翁、刘、梁、王”。后人称他们为清四家。清代书法是碑派的复兴时期。

40、为政重在廉,做人重在诚;说话重在信,办事重在实。

41、虞仲翔碑全文如下:

42、执法如山方显凛然正气,清正廉洁自会宠辱不惊。

43、松竹梅,岁寒三友,廉正清,为官三要。

44、刘墉(1719年-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长子。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嘉庆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病逝,时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