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师德的名言警句孔子
1、爱满天下,乐育英才。
2、热爱教育,用心上好每一堂课,用镜头记录每一个学生的笑容,用心陪伴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3、“立德树人,培育英才。”
4、一、爱国守法
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体现了一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师德。
6、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说天说了什么呢?四季照样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呢?所谓“无言之教”,就是通过暗示、榜样去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是很重要的一环。
7、永远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永远用宽容的心态面对学生。
8、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9、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是一个教师成功必须具备的条件,也是师德的重要内容。孔子说:“仁者爱人,”“智者知人。”(《论语·颜渊》)孔子说仁者爱护人、关心人、把人当人对待;智者善于了解人,识别人。
10、孟子说:“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孟子·离娄下》)认为道德修养高、有才智的教师不断以自己的德行、才智培养、影响他人,社会就会有更多的贤才。突出了教师的育才作用。
11、他认为可以同学生谈,进行“有言之教”,而不去同他谈,这叫做错过了人才;不可以同他谈,只能进行“无言之教”,却去同他谈,这叫做浪费了言语。一个聪明、合格的教师既不错过人才,也不浪费言语。应该采用“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两种方式。
12、希望你们敢于担当,不怕困难,下好人生“先手棋”,做勇挑重担的建设者。
13、俯首甘为孺子牛,挥蹄勇做千里马。
14、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应该严格的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给学生做好榜样。首先,在衣着方面,教师的穿着要大方得体,不能奇装异服;其次,行为举止要有礼貌;最后,教师应该关心集体,注重学生间的团结协作。六、廉洁从教
15、子贡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公孙丑上》)
16、更重要的是当时有个制度叫做:"礼不下庶人",由于学校和教育都是由官府直接把控的,普通百姓无法读书,也无书可读,直接剥夺了百姓受教育的权利。当时的学校,如设立在王都的国学,是只面对王族子弟和贵族子弟开放的;设立在王都郊外的乡学是针对奴隶主开放的,可能偶尔才会有一两个平民入学就读,几乎可以说在西周平民没有入学的机会。
17、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正人先正己”的思想,指出“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孟子·尽心上》)“其身正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由此出发,孟子主张教师必须首先端正自己,用正道教育学生,“教者必以正”。(《孟子·离娄上》)
18、尊重个性,关爱成长。
19、还提倡现在倡导的素质教育的:因材施教,注重保护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比如在《论语.先进》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20、教师所说和所做的一致,证明所说的是正确的,所做是合理的。这样,教师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教师的榜样才能发挥作用。孔子对学生说过:“予欲无言”,他的学生说:“您假若不说话,那我们还有什么可以传述的呢?”
2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22、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要注重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立德树人,才能真正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接班人,从而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23、孔子塑造的教师形象由两个基本内容构成。第一个是“学而不厌”。“学”是教师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以“乐道”、“不厌”的敬业精神,通过“时习”、“自省”和“无常师”等形式进行严格的教学能力练习。“时习”、“自省”也就是自我进修。这是孔子教师形象中无休止地自我进修的重要特征。
24、善于鼓舞学生,是教育中最宝贵的经验。
25、学生们以我会隐瞒什么吗?我对你们是没有任何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不告诉你们的,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孔子对学生位学与为人毫无保留,做到了“无隐无私”。
26、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27、有知识而无正直的人是危险的,有正直而无知识的人是无用的。
28、《吕氏春秋·尊师》载:子贡问孔子,后世将怎样称道您老人家?孔子说,我何足以称道呢?一定要说时,算做好学不满足,好教而不知疲倦,大概就这样吧!
29、“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对于年轻一代,孔子是寄予很大希望的。这里包含有“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发展观点,包含有青年人超过老年人、学生超过老师、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发展观点。
30、立德行善勤为先,富民安邦心所系。
关于师德的名言警句孔子
31、孟子充分肯定教师的地位,认为当教师是君子的责任,他把国君和教师并列:“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孟子·梁惠王下》)他甚至把教师凌驾于君之上,所谓“是王者师也。”(《孟子·滕文公上》)
32、孔子不仅是以身作则的提出者,而且也是这一原则的实践者。教师要以身作则,就要言传身教,把“有言之教”和“无言之教”结合起来,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
33、让学生站在我的双肩上看到更壮丽的风景。
34、坚持写教育教学笔记、论文是教师成长最有效的途径。
35、由此可见,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技巧,讲究教学原则方法,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心理质量,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
36、克服家庭困难,做有担当的老师。
37、没有爱的教学,宛如无水池塘,终将群鲜枯竭。
38、工作中,要让领导对你有信心,对同事要有宽心,对学生要有耐心。
39、孔子是具有高尚师德的一代宗师。
40、就《论语》上记载的材料看来,一方面表现出孔子对弟子们的关怀爱护,另一方面表现出弟子们对老师的敬爱尊重,形成了一种严肃认真而又亲切自然的师生关系──尊师爱生的关系,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优秀传统。
41、为师的进修特征不在“无师”,而在“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入太庙,每事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接受来自学生的启发,“起予者商也”;“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无所不悦”。这一“起予”和“助我”的思想到〈〈学记〉〉发展成为“教学相长”的概念,揭示了教育教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律。
42、他有一句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他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自求自得,才能深入心通,心有所得,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
43、一、“有教无类”。每个人,不论出身贫贱还是富贵,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44、工作就是生活,工作就是事业。
45、看到他们的进步,作为老师,心底无比欣慰,就像看到自己亲人进步,一样开心,毫无保留。
46、树苗在阳光的孕育下才能枝繁叶茂,学生在老师的熏陶下才能茁壮成才。
47、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这是说教师对自己则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教师对学生则要勤奋教导,不知疲倦。
48、孔子的私学不仅在当时规模很大,效果显著,他还有伟大之处;在入学对象上,不再是以前的局限于贵族子弟或者奴隶主子弟,孔子的私学也对平民开放!比如历史记载的孔子有名有姓的弟子中,穷苦人家的子弟就有:颜回、子路、卜商、冉求、仲弓、原宪、伯牛等。而且颜回还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在《论语.雍也》中记载:"贤哉,回也。"就记录了孔子对颜回的喜爱,夸奖他是个贤德的人!
4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50、“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上》)意思是说,教师教导学生正如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欲试的姿势,以启发和诱导学生。他在正确道路之中站住,有能力的便跟随着来。
5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青春活力,关键就是关注学生。
52、以下是立德树人的16字名言:
5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4、生活最沉重的负担不是工作,而是无聊。
55、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因为人是一切生物之中最复杂、最神秘的。
56、作为教师,要有过硬的基本素质和深厚的思想道德修养。
57、自强不息,奋斗谱写华章。
58、孔子私学的背景
59、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60、希望你们严于律己,勇立潮头,练好学习“基本功”,做初心不改的自律者。
关于师德的名言警句孔子
61、第二,孔子教育思想的影响
62、孔子爱护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品德学业的增进和他们的生活与健康状况。“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爱护他能够不叫勤劳吗?忠于他能够不教诲他吗?“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是丘也。”(《论语·述而》)
63、古人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着深刻的思考。他们强师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注重品德修养和学术素养。教师应尽心尽责,尊重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应保持谦虚和谨慎,不断自我反思和学习,不以权力压制学生,而是引导他们自主发展。
64、成就他人,成就学生,乃至成就一个家庭。
65、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66、教师与画家个同的是他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
67、不敢要佳句,愁来赋别离。
68、做人要豁达,斤斤计较的人,一生只得两斤。
69、教育,离开对心灵的触动,就不可能有成效!
70、教师职业道德是随着教育的发展而发展的。春秋以前,教师职业道德虽然已经出现,但很不系统,往往夹杂于政治道德之中。春秋时期,孔子办私学,广收门徒,创立了许多有关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理论,并以《论语》一书集中反映了出来。其中较为著名、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体现了一种有关“学”、“诲”的师德。
71、正心树德,竞技育人。
72、“立德树人,铸魂育人。”
73、三、术业有专攻。作为教师,要有过硬的基本素质和深厚的思想道德修养。
74、“立德树人,价值引领。”
75、诠释教师责任,彰显担当情怀。
76、教育是一个,逐步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
77、孔子还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如果自身不端正,又怎么能端正别人呢?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孔子的学生子贡称赞孔子教人“正身以俟。”荀子颂扬孔子“早正以待。”(《荀子·儒效》)
78、尽量放慢生活的脚步享受生活,和学生们一起慢慢地成长!
79、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廉洁奉公,修道立德。
80、敬廉崇洁,善行聊大;读书思廉,修身敬业;尊师重教,立德树人。
81、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因为他除了是思想家外,他还是个教育家。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当时的社会属于春秋末期,诸侯争霸,周王朝所建立的制度和礼仪很多都已经消失,是所谓的"礼崩乐坏"的时代。春秋之前是西周,西周时期中国已经有了正式的学校,只是当时的学校有一个特征就是"学在官府"。
82、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
83、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孔子认为当一种正义事业需要人去担当时,年青一代要敢于勇往直前,责无旁贷,即使在老师面前也不必谦让,“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面临着实行仁德的事情,可以不必对老师谦让,即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
84、教师首先应该关爱班级的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不随意的体罚学生;其次,教师对待班级的每一个学生都要公平公正;最后,教师还需要保护好学生的人身安全,关心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四、教书育人
85、并且他不仅招收贫穷子弟,在《论语·述而》记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句话是说,只要这个学生年满十五岁,我就不会不教他!表现出了对人的平等对待,这是他"有教无类"之教育方针的最佳体现。
86、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87、勤学笃志,求知不倦。
88、二、因材施教。要根据不同学生有个性禀赋差异的特点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89、冉有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学生他们两个人都问了孔子同一个问题:"如果我听到一件正确的事情或者主张可以马上去做吗?"但是孔子对子路说:问一下父兄的意见;对冉有说:想到就去做吧!两个人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因为孔子认为:冉有谦逊、犹豫,子路爱逞强,所以冉有应该鼓励他迈出去,子路则应该劝他收一收。针对不同的学生性格特点给出不同的建议,这不就是"因材施教"吗?更重要的是他还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为来达到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和现在提倡的师德也是异曲同工之妙!
90、享受生活,与学生共同成长。
关于师德的名言警句孔子
91、补一个知识上的漏洞胜过讲十节课。
92、"学在官府"意味着官府有学而民间无学,当时的人们只有到官府才能学习到知识。不仅如此,而且连书也是只有官府才有,百姓是没有书的;当时学习"六艺"的器物和实际演习也是只有官府才有条件;就是说当时学校、学术都由官府把握,比当时的官员学有所长,但是他们的知识却只传给自己的儿子,不传给其他人,造成当时官员各从其父的情况,学术也是垄断的。这个现象在封建王朝早期屡见不鲜,比如班彪、班固、班昭都是一家人,且都善于著史;历史学家司马迁的父亲也是个史官。
93、用劳动来创造美的时候,美才能使人的情操更为高尚。
94、德行为本,品质为要。
95、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96、人生在世,事业为重。
97、孔子作为我国早期的教育家,他通过举办私学使得平民也可以得到受教育的机会,不仅扩大了教育的对象,还打破了当时有贵族垄断教育的现象,让百姓实现了受教育的愿望,我们今天每个人都有入学的机会孔子是功不可没的!所以孔子"万世师表"实在是当之无愧!当然他这样的大力创办提倡私学也是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
98、孔子私学的对象
99、认为君子的高深造诣要有正确的办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地追求得到,自觉地追求得到的,掌握得比较牢固,牢固地掌握而不动摇,就能积蓄很深,积蓄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所以君子要自觉地有所得。
100、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01、教师职业道德不仅要求教师必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的领导。还要求教师要遵守教育的法律法规,履行教师的职责,不能违背法律法规给教师规定的行为规范,也不能违背国家的方针政策。二、爱岗敬业
102、孔子作为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人,在封建社会就享有至高的地位。但是他的地位并非完全是由统治者推崇才树立起来的!因为他对于中国的贡献是非常大,几乎可以说每个中国人都曾经受益于他,为什么这么说呢?
103、古人认为教师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对学生和社会的责任感,为人师表,为社会培养有德有才的人才。
104、要根据不同学生有个性禀赋差异的特点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三、术业有专攻。
105、孟子“正己”的标准是仁义道德,如果自己不能按仁义道德行事,就会威信扫地,更不用说教育别人了。他说:“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尽心下》)还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上》)孟子指的是那些自己懂不了多少却偏想摆教师架子的人。
106、可见不断地虚心向他人学习,也包括向自己教育的对象学习,以众人为亲,以众人为师,这是一个教师应该具备的品德。
107、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当。
108、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这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把“教”与“育”二字联用,也是第一次提出把培养天下优秀人才当作人生的乐事。
109、孔子的教育方针
110、但是随着西周统治的渐渐瓦解周天子名存实亡,各诸侯国开始相继争锋,官学式微,私学兴起。孔子应势也开办了自己的私学,他虽然不是开办私学的第一人,但是孔子所办的私学是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大的学校,比如经常说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可见孔子私学的规模巨大,效果显著。
111、一、“有教无类”。
112、孔子认为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善于启发学生的心智。他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正如颜渊所赞叹的“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
113、毫不吝惜地燃烧自己,发出全部的热,全部的光,全部的能量。
114、既能是学生的生活成长引路人,又能是学生能畅谈兴趣想法的聆听者。
115、因为私学的兴起不仅打破的是只有贵族入学的旧传统,更重要的是打破了"政教合一",西周时期教育机构和机构是不进行区分的,教育和行政是合二为一的!这非常的不利于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孔子大力的发展私学就是也是对"政教合一""官师不分"这样垄断性教育的冲击!为后来诸子百家时期,思想的爆发式发展奠定基础。可以说他是"百家争鸣"的先驱。而他的"有教无类""启发式"等等的教育原则也在当时乃至后世都影响深远。
116、有教无类:不分贵贱和种族,人人都可接受教育,将平民不能接受教育的规定打破,让教育普及力度得到加强。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教育思想中,他提出每个人的天赋是差不多的,重要的是后天教育、环境的影响,将人的地位看的平等,在当时是巨大的进步。
117、重点知识重点考,一般知识辅助考。
118、做初心不改的自律者、不负时代的追梦者。
119、“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八字名言出自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言论,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0、在中国师德价值系统中,是以道德价值为核心的。在这方面,不同时代都提出了一整套的标准和要求,同时形成了一套修养道德和恪守道德的方法和途径。
关于师德的名言警句孔子
121、公平公正,立德立信。
122、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多方面的知识,又用一定的规矩制度来规范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这说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它像一块磁性很强的吸铁石,把学生紧紧吸在自己的周围,弥漫着一种强力磁场,导发出诱人的魅力。
123、知行合一,修身齐家。
124、学法以明理,知法以立德,守法以校行,用法以维权,护法以强国。
125、在教育方法上,他提倡现在通行的"启发式教育",比如在《论语》记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提出教师应该在学生思考后,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进行进一步的启发引导让学生能够得到进步!
126、教师首先需要热爱自己的事业,勇于在教育事业中奉献自己;其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高度负责,认真地备课、上课,认真地辅导学生写作业;最后,教师要认真的给学生解决疑难问题,不能敷衍了事。三、关爱学生
127、“立德树人,文化自信。”
128、厚德博学,知行合一。
129、认认真真教书,踏踏实实做人。
130、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孔子认为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作风正派,就是不发命令,学生也会执行;如果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作风不正派,就是发命令,学生也不听从。
131、老师是传授知识,解惑困惑与不知,代表着道理,眼见、知识与发展。
132、启发思维,激发创新。
133、作为教师要清正廉洁,自觉抵制外界的诱惑,不能利用职务之便对学生进行有偿家教,也不可以为自己谋取私利。
134、教育使命,引领前行。
135、字名言:德育为先,知行合一,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德育为先,是指在教育中,道德教育应该放在首位。因为道德是人类社会的基石。
136、《论语·述而》引孔子的话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去尔已矣。”他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我只不过是学习和工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总不知疲倦,那是可以这样说的。他的学生公西华说:“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这正是我们学生所难以学到的啊!
137、第一,对教育做出巨大贡献
138、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39、“言教”在于说理,以提高学生的认识;“不言教”在于示范,实际指导学生的行动。在处理二者关系方面,孔子强调的是身教,教师要以自己合乎规范的道德行为给学生作出榜样,教师提倡要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不让学生做的,自己首先不做。
140、人生在世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和美妙动人的。
141、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既是孔子的高尚师德,也是孔子提出的一条教育原则。孔子爱教育、爱学生,诲人不倦,他能平等对待学生,做到教学相长,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
142、司马迁评价他: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143、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144、每个人,不论出身贫贱还是富贵,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二、因材施教。
145、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146、“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孟子·尽心上》)教师不能包办代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起引路人的作用。
14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48、热爱教育,忠于学生,对教育事业表现出充沛的精力和毅力,对青少年一代表现出满腔的热情和关怀,这是教师应具备的情感意志质量,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
149、讲究教法,循循善诱
150、以德修身,以技立业。
关于师德的名言警句孔子
151、爱护学生,无隐无私
152、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句话指出了培养学生的目标和方向。在现代社会中,学生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153、孔子重视自身的品德修养,提出了“德之不修,学之不讲。”主张教师要“以身作则”“正人先正已”,在教学中力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和“循循善诱”。西汉杨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唐代韩愈把教师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
154、亲近学生、关心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健康快乐地成长。
155、孔子根据自己教育实践的体会,对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
156、伟大的教师散发知识、热情和同情心。
157、孔子以一生的教育实践活动,在中国教育史上塑造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技术教师形象。他有关教师形象的基本要求被封建统治者奉为“师表”。
158、孔子很重视学生的特长,并且虚心向他们学习。据《论衡·定贤》载,孔子曾说,颜渊的仁德,子贡的口才,子路的勇敢,子张的庄重,都胜过自己。但他能够吸取学生们的长处而避免他们的短处,所以他能够做学生们的老师。
159、“立德树人”的16字名言如下:
160、立德树人,培养未来。
161、坚持阅读,享受生活。
162、孔子弟子三千,还不都是鲁国人,他的弟子来自四面八方。分别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颜回:鲁国人;端木赐:魏国人;仲由:魏国人;言偃:吴国人;颛孙师:陈国人;原宪:宋国人;公冶长:齐国人;漆雕开:蔡国人;任不齐:楚国人;这样的做法,在当时算是打破了国界来实施教育,更甚者还打破了以往的"夷夏之分",收了当时被认为是"蛮夷之国"的楚国人入学!
163、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164、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16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66、立德树人的名言警句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67、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168、教书育人是教师最主要的职责。首先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要遵循教育的规律,使用素质教育的方法,不能随意的进行;其次,教师教导学生时,要循循善诱,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对学生因材施教;最后,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五、为人师表
169、孟子是尊重教师的,是乐于当教师的,他对学生的态度是“往者不追,来者不拒。”(《孟子·尽心下》)
170、近代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主张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之师表的地步。”总之,我国历史上许多教育家和学者对师德都有精辟的论述,这些主张包括立德、修身、治学等多个方面,至今仍是师德的重要内容。对于师德中的优良传统,尤其是那些闪光的精华,不仅是我们的宝贵遗产,而且为世人所瞩目,所敬仰。世界各国有识之士尚努力在研究、学习其中的优秀部分,我们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又岂能妄自菲薄?教育者担负着人类文明传承的历史使命,继承师德优良传统是提高师资队伍素质的需要,也是创新教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