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名言警句大全集137句

时间:2024-11-30 11:23:20 优美文案

老子的名言警句大全集

1、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老子要归隐的消息传开后,一路上大小诸侯、地方官员竞相请教和挽留。

4、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5、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6、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7、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8、赏析:众人都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美的时候,丑就会显露出来了;众人都知道什么才是真正善的时候,恶就会由此而产生。

9、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10、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1、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12、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3、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14、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1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16、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17、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18、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19、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0、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1、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22、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唐·韩愈《原道》正心、诚意:使心思纯正,意念真诚。将:打算。有为:有所作为。想有所作为,必须真心诚意。——韩愈

2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恒也。

24、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25、进则安居以行其志,退则安居以修其所未能,则进亦有为,退亦有为也。——张养浩

26、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27、“这就是战争发生的根源之一。无止限的追求是可以让人心生狂念的。”老子说道。

28、赏析:圣人所做的事就是顺应自然不提倡人为,不用空洞的言辞教化而使民自化,这就像天地一样让万物按照自然发展而生长,它滋养了万物并不横加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培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成名就而不自我夸耀。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功绩才不会泯没。

29、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30、美丑并无一定的标准,要看个人的喜好而定。如果对事物美丑太过挑剔,则世上没有几件事是我们能够接受。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善恶美丑原是相对的,如果执着于自己所相信的美,而不能接受整个世界的本有现象,那便是“与物不契”。相同地,贤愚之分也是如此,孔子教人不分愚贤不肖,倘若只接受贤者,而摒弃愚者,岂不是使贤者愈贤而愚者愈愚了吗?普天之下又有几人能成为他人眼中的贤者?尚贤弃愚,难怪要与大多数人不亲了。

老子的名言警句大全集

31、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32、出处: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33、【译文】

34、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35、分别美丑的心太过明确,则无法与事物相契合。分别贤愚的心太过清楚,则无法与人相亲近。内心应该明白人事的善处与缺失,处事却要仁厚相待,使美丑两方都能得到平等,贤愚都能受到益处,这才是上天生育我们的德意和心量。

3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37、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玻夫唯病病,是以不玻

38、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39、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40、治人事天,莫若啬。

41、释义:知者不言,知道万物变化无穷无常的人,也就知道不能描述其本质,故而不言。言者不知,能描述出来的道理的人,还是没有了解大道之变化无穷的本质。

42、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43、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44、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45、治大国,若烹小鲜。

46、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47、好丑心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

48、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49、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道德经》

50、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慾,绝学无忧。

51、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52、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53、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54、处世应当心中明白而外表浑厚,所谓心中明白,就是知道人事的缺失,而外表浑厚,则是悉数接纳,使贤而骄者谦之,愚而卑者明之,各获其利。就像阳光之化育万物,既照园中牡丹,也照原野小草,使两者皆欣欣向荣,这才是上天的好生之德。

55、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5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57、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58、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59、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60、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老子的名言警句大全集

61、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6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63、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经》第九章

64、老子论战争

65、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66、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67、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68、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69、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70、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71、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72、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7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74、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75、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76、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77、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78、释义: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

79、为无为,则无不治。

80、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81、原文摘要:

82、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83、出处:《道德经·不出户,知天下》

84、宠辱若惊,……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85、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86、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87、解释:军队所到的地方,荆棘横生,大战之后,一定会出现荒年。

88、老子名言名句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2、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3、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5、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6、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7、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8、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0、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89、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90、老子解释,“战争是肯定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我们对战争的态度和应对方式。

老子的名言警句大全集

91、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9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93、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94、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2、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3、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95、出处:《老子·五十六章》

96、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97、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98、老子说:“战争是不祥之物,不是有道君子所应掌握的治国之器。大型战争过后,凶灾之年便会接踵而来。而由战争引发的各种生产、生活失序,要完全恢复过来,是要很长时间的。”

99、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00、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101、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02、释义:与文化学问断绝,才能免于忧患。应诺与斥阿,都是一种声音,起初只有恭慢之分,能有多少差别?

103、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104、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105、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106、【原文】

107、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108、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10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10、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11、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112、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11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114、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115、【评析】

116、尹喜回话:“但战争的胜利,是可以收获巨大福利的。比如,别国军事、政治的臣服可以壮大自己的国势,连年的朝贡也可满足自己的财富需求。”

117、尹喜说:“即使我们知道战争的危害,但有敌人来犯城关时,不知先生有何赐教?”

118、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119、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120、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的名言警句大全集

121、释义:不尊重老师,不借鉴得失,自以为聪明,其实却是已经迷失了自己,这就是奥妙要诀啊。

122、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23、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124、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25、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126、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27、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复,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128、这天,老子来到尹喜镇守的关口。“先生是为躲避战祸而来,又为躲避战祸而去。不知可有赐教?”尹喜问。

129、出处:《道德经》

130、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131、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32、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33、释义:人生在世能够学问成就,或修道成就,就要有两种能力:“提得起”是做学问要“为学日益”;“放得下”是修道要“为道日损”,一切放下。但是普通一个人,能够具备这两种能力,两种智慧,两种勇气,所谓智勇双全,就太难了。

134、摘自《老子·道经·第三十章》

135、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136、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137、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李大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