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听的情侣昵称古风布衣38个

时间:2024-11-18 09:43:08 文案大全

1、椎髻布衣[zhuījìbùyī]:椎形发髻,布制衣服。指妇女朴素的服饰。

2、宋沉括《梦溪笔谈·技艺》:“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3、布衣之雄[bùyīzhīxióng]:布衣:旧指百姓;雄:英雄。平庸的领袖。

4、出处:《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五年》:“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

5、清李渔《玉搔头·缔盟》:“多应是皂盖填门多显辈,因此上错认了风尘一布衣.”

6、《古今小说·月明和尚度柳翠》:“﹝柳翠﹞又制下布衣一袭,每逢月朔月望,卸下铅华,穿著布素,闭门念佛.”

7、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馀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

8、布衣之交[bùyīzhījiāo]布衣:平民。旧指贫寒老友。

9、羽衣:常称道士或神仙所著衣为羽衣,古代是指道士的代称。

10、)布制的衣服,麻布衣服(古时老百姓穿麻布衣服)。

11、古人对衣服的雅称有裳、锦衣、羽衣、袍服、白丁、白袍、布衣、缙绅、青衿等。

12、布衣疏食[bùyīshūshí]:疏:通“蔬”,蔬菜。穿布衣,吃粗粮。形容生活俭朴。

13、例句:相府开筵,常聚些~。

14、)借指平民百姓。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称。“布衣”的今义指麻布衣服。“布衣”是布做的衣服。这里的“布”,不是常说的百分之百棉花织出的“棉布”。追溯古代说的“布”,是今日叫做麻布的麻制品。所以,那个形容穷苦百姓的“布衣”,是穿麻制衣料的普罗大众。虽然麻制衣料现时比棉布还贵重,但古代却恰恰相反。古时中国盛产各种麻类,用麻织布历史悠久,棉花产量曾经甚少。物以稀为贵,棉布衣服只有大富大贵的显赫人家才穿得起。大约在南北朝前后,中国的棉布是从南洋进口的走俏外国货,只是运费也使得棉布身价成十倍的翻番,普通穷人只能将就着穿麻料衣服呢。直到元朝时,有名的黄道婆从琼州带回黎族人的纺织技术,种植棉花才渐渐多起来。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规定凡有四亩田地的耕种者,必须种植桑、麻、棉各半亩;有十亩田地者,种棉加倍。这一来,棉花的种植,才逐渐在全国普及。扩展资料:“布衣”在古代的应用:1、布衣将相西汉开国诸臣授官将相的,绝大多数“起自布衣”,称之为“布衣将相”。“布衣”原指穿麻布衣服的人,后来成为一般平民的代称,其中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及没有官爵的地主。有出身白徒(一般农民)、屠夫、丧事吹鼓手、小商贩、戍卒、小吏等。他们流品很杂,除娄敬外,均是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他们在反秦起义及同项羽的斗争中,逐渐壮大起来。西汉建立后,形成了布衣将相之局。2、布衣精神布衣精神是古代平民知识分子坚守的一种信念。他们不畏于势,不惑于神,不弃尊严,孤守怀疑、叛逆、自由而旷达。布衣精神,首先是布衣之道,就是心怀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退则独善其身,进则兼济天下”,“布衣精神”除了深受儒、道思想影响之外,又受墨家的影响,重一诺千金,乐解危济困。布衣精神还很重视布衣之操、布衣之礼:贫贱生杀不能去其志,抱着济世天下的理想,又不趋炎附势。

15、臣本布衣.——诸葛亮《出师表》典故《盐铁论》中说:古代普通人要到八九十岁才能穿丝绸衣服,在这以前,只能穿麻衣.所以老百姓称为布衣.阅读古文甚至近来作品时,都可碰到“布衣”一词.“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布衣蔬食”常形容生活俭朴;“布衣百姓”干脆指广大劳苦大众了.“布衣”顾名思义是布做的衣服.请大家注意了,这里的“布”,可不是现在常说的百分之百棉花织出的“棉布”啊!追溯古代说的“布”,是今日叫做麻布的麻制品.所以,那个形容穷苦百姓的“布衣”,是穿麻制衣料的普罗大众呢!先别惊诧,虽然麻制衣料现时比棉布还贵重,但古代却恰恰相反.古时中国盛产各种麻类,用麻织布历史悠久,棉花产量曾经甚少.物以稀为贵,棉布衣服只有大富大贵的显赫人家才穿得起.大约在南北朝前后,中国的棉布是从南洋进口的走俏外国货,只是运费也使得棉布身价成十倍的翻番,普通穷人只能将就着穿麻料衣服呢!直到元朝时,有名的黄道婆从琼州带回黎族人的纺织技术,种植棉花才渐渐多起来.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规定凡有四亩田地的耕种者,必须种植桑、麻、棉各半亩;有十亩田地者,种棉加倍.这一来,棉花的种植,才逐渐在全国普及.

16、丹徒布衣[dāntúbùyī]:1.借指平民。晋诸葛长民,有武功,历官显要。曾督青扬二州诸军事,领青州刺史,又领晋陵太守,镇丹徒。长民骄纵贪侈,不恤政事,所在残虐,为百姓所苦。常惧刘裕绳之以法,乃叹曰:“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机危。今日欲为丹徒布衣,岂可得也!”后果为刘裕所杀。见《晋书·诸葛长民传》。

17、布衣韦带[bùyīwéidài]:原是古代贫民的服装,后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18、布衣芒屩[bùyīmángjuē]:布衣:麻布衣服;芒屩:草鞋。穿布衣和草鞋。指平民百姓。

19、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黔首。”

20、布衣黔首[bùyīqiánshǒu]:布衣:封建时代平民的别称;黔首:战国及秦代对人民的称谓。古代指一般百姓。

21、《后汉书·礼仪志下》:“佐史以下,布衣冠帻.”

22、[clothgownwornbyscholarsnotingovernment]∶借指平民百姓.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称.《荀子·大略》:“古之贤人,贱为布衣,贫为匹夫.”

23、出处:唐·元稹《同州刺史谢上表》:“臣八岁丧父,家贫无业,母兄乞丐以供资养。衣不布体,食无充肠,幼学三年不蒙师训。”

24、布衣指代平民。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馀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

25、例句:我们原是~,现在他当了大官,也就互不往来了。

26、出处;《后汉书·梁鸿传》:“乃更为椎髻,著布衣,操作而前。”

27、青衿:指青色的衣服,古时也是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

28、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29、缙绅:缙绅和簪缨都是对仕宦人家的称呼。

30、出处:东汉·班固《汉书·王吉传》:“去位家居,亦布衣疏食。”

31、布衣:指还没获取功名的读书人所穿的衣服,后又泛指百姓。

32、指南朝宋刘穆之。穆之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世居京口(丹徒),少时家贫,常就岳家乞食。一日食饱求槟榔,其妻兄弟戏之曰:“槟榔消食,君乃常饥,何忽须此?”及穆之为丹阳尹,召妻兄弟饮,至醉饱,令厨人以金盘盛槟榔一斛进之。见《南史·刘穆之传》。后以指贫困未遇之士。唐李白《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诗之二:“丹徒布衣者,慷慨未可量。何时黄金盘,一斛荐槟榔。”宋黄庭坚《次韵胡彦明同年》:“谁料丹徒布衣侣,今朝忽有酒如川。”宋陆游《夜从父老饮酒村店作》诗:“丹徒布衣有筹略,渔阳突骑莫枝梧。”

33、“布衣”的古义:

34、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贾山传》:“布衣韦带之士,修身于内,成名于外,而使后世不绝息。”

35、出处:《梁书·儒林传·范缜》:“在瓛门下积年,去来归家,恒芒屩布衣,徒行於路。”

36、布衣bùyī1.[clothesmadeofcloth]∶(布制的衣服.麻布衣服(古时老百姓只能穿麻布衣服).《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布衣不完,蔬食不饱,蓬户穴牖,日孜孜上仁.”

37、衣不布体[yībùbùtǐ]:布:铺开。衣服破烂,连身子都遮盖不住。形容生活贫苦。

38、古人对衣服的雅称有裳、锦衣、羽衣、袍服、白丁、白袍、布衣、青衿等雅称。古代人对衣服的称呼有很多,因为古代不同阶层的人穿的衣服是不同的,人们会根据不同服饰名称来称呼不同阶层的人。比如黄裳,黄色代表金贵,因此穿着黄色衣服的人意味着臣居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