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蔺相如本是赵国的一个小小宾客,凭借杰出的外交才能和过人的勇气,在赵国与秦国的外交斗争中屡立奇功而受到重用。这引起了大将军廉颇的不满,廉颇表示要当众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表示要以国家利益为先。廉颇得知蔺相如的宽宏大量,随后便上门负荆请罪。
2、渑池之会:也作“渑池之功”,本指战国时赵国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秦王,为赵国立下功勋.后泛指为国立下巨大功勋.
3、完璧归赵: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4、负荆请罪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6、好句: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
7、负荆请罪:〖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8、他理直气壮的说:”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如果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9、《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体现蔺相如伟大人格的句子是“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0、知错就改,伸明大义,负荆请罪。
11、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12、好词:同心协力、勇敢机智、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13、在句子一般用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赔礼道歉的场合。
14、《将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课课文,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将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15、程门立雪,孟母三迁,负荆请罪等等!
16、价值连城:形容物品十分贵重.
17、布衣之交:平民之间的交往、友谊.也指显贵与无官职的人相交往.
18、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战国时期,廉颇是赵国有名的良将,他战功赫赫,被拜为上卿,蔺相如“完璧归”有功,被封为上大夫不久,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的时候,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因此也被提升为上卿,且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不服,扬言说:“我要是见了他,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与廉颇会面。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廉颇为此很得意。可是商相如却说:“我哪里会怕廉将军?不过,现在秦国倒是有点怕我们赵国,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儿了!”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他羞愧地对商相如说:“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两个人终于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19、蔺相如冷静,机智灵活,心思缜密不畏强权,豁达能容物:从他直面反驳秦王就能看出他冷静的分析判断力,从他不计较廉颇的小气和计较就能看出他的豁达廉颇勇猛而威武,虽有时性情过急但能知错就改:廉颇的勇猛不消多说,知错能改负荆请罪能看出赵王能知人善用,听从劝谏:
20、该成语意思是背着剂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用于赔礼道歉的场合。在句中一般用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自请严厉责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