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诸葛亮的人物评价【100句文案摘抄】

时间:2024-11-20 13:52:29 唯美文案
对诸葛亮的人物评价

1、《三国志》作者陈寿对他的评价是“立志刚毅,勇而有谋;而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2、魏延是蜀汉的名将,可是,最后却被诸葛亮所杀,很多人都为魏延不应该被除,所以说诸葛亮杀错一人。魏延为蜀汉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如果没有魏延在前方为刘备征战,蜀汉的建立可能迟迟定不了局。但魏延这个人性格有个缺陷,就是太孤傲太直白。魏延本打算率领兵马从子午道攻击关中,结果遭到诸葛亮反对,两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远。因为魏延用兵比较冒险,而诸葛亮用兵比较谨慎,意见相左必定会产生隔阂。

3、为报先帝恩德,诸葛亮更是起早睡晚,是无巨细都要一一问过。这更能体现出诸葛亮的忠诚。诸葛亮亲理细事,汗流终日,以致累坏了自己,积劳成疾,过早逝去。

4、初出茅庐(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5、从三顾茅庐看诸葛亮形象及其塑造方法

6、回复“语录”即可分享经典的流行语录;

7、作战时,诸葛亮用兵力主审时度势,谨慎从事;每战力求速决;重视后勤,常年派官兵千余整修都江堰,确保军粮生产;每次退却时都十分慎重,采取在山地设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动,保证安全。

8、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

9、首先先看一下他的对手司马懿是怎样评价他的“亮志大而不见机,好兵而无权,多谋而少决,虽提卒10万,已堕吾画。”

10、最后回答第三个问题,所有的事都让他头痛。

11、当然,诸葛亮的形象还可以通过身边人的特点来反衬出。当刘备一顾时,见到诸葛孔明的童子说:“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访。”在生活中,每当我们要拜见比自己学问要高深的多的人,都会尽量把自己的职位尽可能多的说出来,甚至会有夸张。而刘备的身份比普通人还要尊贵的多,按理说这位童子应该表现出尊重,可他却不屑一顾地说:“我记不得许多名字。“一个小小童子都敢对皇叔这样的不屑,衬托出其主人——诸葛亮,必然也不会有花言巧语,而能让他有这样的底气来表现出这样的态度就是他的聪明才智超群,以至于皇帝都对他另眼相看。

12、曹操南下攻打刘备,此时刘备投靠刘表,驻在新野。曹操派大将夏侯惇进攻新野。这时诸葛亮任军师,而关羽和张飞又不服军事。诸葛亮在新野设下埋伏,令赵云去诱敌深入,然后火攻。夏侯敦果然中计,大败而归。这是孔明出山后打的第一仗。有诗云“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13、再从魏国的角度上说,魏国司马懿看清了蜀国的战略意图,远离后方作战,战争给养肯定无法解决。因此他利用诸葛亮急于开战,速战速决的心里,反其道而行之,就是不给诸葛亮发动战争的机会,任凭诸葛亮怎么用计,司马懿是稳坐钓鱼台。诸葛亮也终于于建兴十一年,累死在北伐前线指挥所。诸葛亮的北伐之梦也因此悲哀地画上了句号,一场看不到希望的战争终于因主帅的离去看到了希望——终于失败结束了。

14、他还是总政治部主任,过问,处理,审干,提干事务。还要做军队的政治思想工作。

15、历史君:知名新锐历史作家,擅长明清、民国、古代史,粉丝数百万。新媒十大影响力新媒体人物,新媒榜百大风云自媒体,青年新媒体典型代表人物之一。

16、简述《三国演义》中“失街亭”这一情节中诸葛亮、马谡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缺陷。

17、周瑜为没有东南风而病倒在床上。诸葛亮给周瑜开了个“药方”,上面写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他能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坛,然后自己在坛上做法。几天之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瑜嫉妒,便派人去杀诸葛亮。然而诸葛亮早有预防,事先回夏口去了。

18、钱穆: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19、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着胸怀坦荡的大智慧。

20、第三次北伐是建兴七年,亮进攻武都(今甘肃成县)、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打败魏援军,占了这两郡,留兵据守,自己率部回师。次年,魏军进攻汉中,诸葛亮加强防守,又增调援军,再由于连续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军撤退。

21、诸葛亮这一生运筹帷幄,机关算尽,可是再聪明的人也有犯错的时候,若将全部的责任都推到他一人身上,显得未免太过于苛刻了。有人说如果诸葛亮没有派马谡驻守街亭,蜀汉的损失就不会那么多,也有人说如果诸葛亮没有跟随刘备做事,或许他会成就另外一番事业。但是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的如果,我们只是站在上帝的视角去揣摩历史人物,可是当时的他们是局中人,哪有旁观者看得清楚里面的头头是道。诸葛亮为蜀汉做出了功绩,也为蜀汉的覆灭做了些错事,再完美也是有缺陷的。

22、世人都说乱世出英雄,而在风云变幻,天下战火四起的东汉末年,就出现了群雄割据三国鼎立的局面。曹魏、蜀汉、东吴三国称霸天下,不过这样的格局并没有维持多久,蜀汉诸葛亮曾多次北伐曹魏,但结果均已失败告终,而蜀汉在刘备以及诸葛亮去世后,也逐渐衰落,最终蜀汉被曹魏所灭。蜀汉能够建立起来,诸葛亮功不可没,蜀汉的消亡也与诸葛亮有些许关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诸葛亮也是如此。

23、刘备有着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十分难能可贵。

24、人物点评之足智多谋诸葛亮

25、【对诸葛亮的人物评价】诸葛亮锦蘘计斩魏延

26、三国志记载,刘备临死前曾告诫诸葛亮,劝他不要给予马谡重任,不然必会招致灾祸,从结果来看,刘备的确是有一双识人慧眼,但可惜的是,诸葛亮这次没有听从他的主公。

27、因为姜维善战,也好战。众所周知,战争必定会给百姓带来不可磨灭的伤害,使民生凋敝。因此,当权者应对征战抱有谨慎的态度,姜维却不是这样,将诸葛亮死前进行的5次北伐排除在外,姜维在诸葛亮死后20年内发起了11次战争。

28、《三国演义》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29、35岁,姜维战败而回,诸葛瞻指责姜维好战无功,致使国内疲敝,上表给刘禅,要求罢免姜维的兵权,没有成功

30、刘备还是一个善于招揽人才,有着胆识、胸襟和谋略的人杰。

31、我们知道,刘备去世后,孔明既是丞相,还是相父、益州牧、司隶校尉。

32、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33、我眼中的诸葛亮不仅善良聪明,也是一个有恩必报的人,重情重义的人。

34、 诸葛亮确实是中国古代大神级人物,其绝顶聪明,军事才能卓越超群,但是再聪明的人也会有失误和弱点。总结其失败原因有以下几点:

35、仰赖父亲的荣光,诸葛瞻在蜀汉朝廷中也很受看重,任职平尚书事,无功无过,可是真金受烈火磨炼只会愈加闪亮,但不是真金就会在火焰里显露出自身的灰暗。

36、自从我读过《三国演义》以后,我对蜀国丞相诸葛亮的智慧与忠诚总是津津乐道,赞不绝口。

37、另外,军政事务既集大权于一身,也是“咸决于亮”。

38、下面回答第二个问题,前方不顺,使诸葛亮身心交瘁。也从三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

39、刘备死后两年,为平定南方,夺回失地。诸葛亮亲自率兵南征。为使南蛮首领孟获心悦诚服,诸葛亮,抓了孟获,一次又一次放了他,到了第七次,孟获却不愿意走了。他流着眼泪说:“丞相七擒七纵,待我可说是仁至义尽了。我打心底里敬服。”从那以后,诸葛亮全心准备北伐。

40、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角色,重要到许多人在读完“病死五丈原”这个章节后心中猛地一沉,许久都回不过味来。此后再读总觉得空落落的,总在蜀国有难的时候想:要是诸葛先生在定会解此危局。但奈何是人终究难逃一死,任何才略在生命的尽头都是无力的。至此也只能叹息一声了。不过他的智谋却让他名垂千古,也是《三国演义》中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41、近人情与不近人情,探秘诸葛亮性格弱点

42、实际上,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不止本文开篇的那一句话,而是很长的一段,前面主要高度评价了诸葛亮的治政水平,而在总字数上是超过了曹、刘、孙三人的。如果是因为父亲“割头发”的大辱以及诸葛瞻的蔑视,陈寿是完全不可能这样来评价诸葛亮的。

43、我这里从史书中找到三个评价,我们来看一下。

44、如何帮助孩子在暑假养成好习惯,值得一看的建议

45、孙权确实是三国之中顶尖的外交高手,向曹魏称臣白衣渡江拿下荆州,拿下荆州后又跟曹魏翻脸,以胜利者的身份跟将死之蜀军修好,可见他立国之策,主要在缝隙中生存,在魏蜀之间辗转腾挪。故陈寿的评价确实是中肯的。

46、【对诸葛亮的人物评价】诸葛亮(181年一234年),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茵时期著名的谋略家、政治家、军事家。他原以古贤自比,隐居于乡间,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感其诚意决定辅助刘备。他建议刘备占领荆州和益州,联吴抗曹,统一全国。刘备建立蜀国称帝后,诸葛亮任丞相。刘备死后,他辅助刘备之子刘禅,他任人唯贤,赏罚分明,注重农业生产,鼓励少数民族进行大开发。

47、诸葛亮在五丈原与司马懿陷入拉锯战。心力憔悴,旧病复发。便在帐中点灯祁禳北斗星以延寿。如果七日内主灯不灭,可延寿12年。不想第六夜帐外呐喊声起,魏延飞步闯入帐内报告:“魏兵来了!”魏延脚步太急,竟将主灯扑灭。姜维大怒,要杀魏延,诸葛亮阻止道:“此吾命当绝,非文长之过也。”

48、蜀国的覆灭,不只有诸葛亮离世过早的原因,更是因为他为蜀汉培养了四个错误的人,为蜀汉之后的日薄西山埋下了伏笔。

49、关羽性格的核心特征是忠义,称为“义绝”。

50、有人说,他写《魏志》,向丁仪、丁的后人要“千斛米”,否则不美言。丁氏后人不答应,二丁就真得没有写到书里.......也有人说陈寿的父亲做了马谡的参军,失街亭马谡被杀,陈寿父亲也被治了个割发罪。我们知道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绝对不能损毁的,剪头发这种罪行是大辱,再加上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蔑视陈寿,所以历来陈寿对诸葛亮和诸葛瞻父子的评价都充满了争议性。

51、简述《三国演义》中一个与数字“三”有关的故事。

52、陈寿只把曹操列入“非常”、“超世”之“人杰”一类,而不肯以皇帝的身份给他唱赞歌。陈寿虽然没有直接指出曹操的奸诈,但也没有妄颂他的“仁德”,说他是“娇情任算,不念旧恶”,只说“不念”,而没有说他宽容。事实上,曹操确实是个奸诈而又报复心极强的人。

53、军队的二把手这样抬杠,可见诸葛亮前线战事多么艰难。

54、这场烈火在蜀汉末期悄然而来。姜维陷入和钟会的苦战同时,留守蜀国国都的诸葛瞻也遭遇了前来偷袭的邓艾,综合来看,诸葛瞻占尽了优势。

55、刘备是人中之龙,所谓仁者无敌,特别是对待荆州问题上,做到仁至义尽,得道者多助,舍得下荆州,舍不下荆州百姓,宁可领着荆州百姓走。体现仁德淋漓尽致。同时桃园三结义,看看关帝爷和张飞的为人,你也就知道刘备的为人了,不是说看人看结交朋友吗?诸葛亮当之无愧历史名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能力,有担当,品质高尚,光照千秋万代。文学造诣,战略眼光都是很高的,无愧当代文学家,军事家和政治家,搁在现在应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和和平奖。

56、刘备性格的核心是“忠义”。

57、有经天纬地之才,鬼神不测之机。是“千古良相”的典范。谥为“忠武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8、对诸葛亮评价最低的,可能当数鲁迅先生,“状多智而近妖”,从这句评语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诸葛亮不那么感冒。刘禅的被俘、蜀国的灭亡,虽然是在诸葛亮死后发生的历史事件,但生前常以相父自居的诸葛亮,是难辞之咎的,应付有相当责任的。

59、说到评价诸葛亮,《三国演义》小说中的孔明多智而近妖。而历史上的诸葛亮是怎样的呢?

60、关键词:小说;三国演义;阅读

61、释义:康熙帝评价:诸葛亮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能真正做到的臣子,只有诸葛亮。

62、以我看,诸葛亮并非一心为了刘备,他是有私心的,而且为了私心,他是不惜一切代价的。

63、作为司隶校尉,他要总理刑狱,司法事务。

64、(参考)北京初中3年学习规划宝典

65、回复“方法”即可分享各年级学习方法;

66、名著进入教材,它的任务绝不是简单的学字、学句,改编后的课文要吸引学生的兴趣,它是一个诱饵,是一个引子,或若说是一个缝隙,要让学生通过这条缝隙,看到一个光亮的世界,进而去读原著。由精读课内一文并领悟阅读方法后,拓展到对人物的多面性研读,让读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有效开发课程资源,直至拓展到课后读整本书,实现课内外课程的有机整合,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以达到《课标》“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要求。

67、“鞠躬尽粹、死而后以”这句历史名言,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成为多少仁人志士的座右铭!对诸葛亮的评价,在历朝历代,朝野之间均能出奇地达成共识,成为很少发生非议的一位历史名人。诸葛亮当年挥毫而成、令人荡气回肠的《出师表》,更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

68、最糟的是,董厥之后成为了辅国大将军,仍然是忽略自己规劝君主的职责,眼看刘禅走入歧路却不发一言。

69、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诸葛亮

70、其诸葛亮一向是照顾,偏向赵云的,可是有些做法却使赵云不自在,受不了。如在第一次北伐出兵时,诸葛亮以赵云“将军年纪已高,倘稍有参差,动摇一世英名,减却蜀中锐气”为由,没有安排赵云随军出征。本是从爱护出发,赵云不但不领情,反而斗气地说:“吾自随先帝以来,临阵不退,遇敌则先,大丈夫得死于疆场者,幸也,吾何恨焉?愿为前部先锋。”而且态度坚决,“如不教我为先锋,就撞死于阶下。”

71、君主失德,做臣子的本该进言规劝,董厥却尸位素餐,对荒谬的现状视而不见,任由刘禅越来越昏聩。

72、刘备与诸葛亮初次在隆中会面,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占领荆益,“东和孙吴,北拒曹操”以形成三足鼎立的决策。实施的办法是:先取荆州,再取益州,继而图取中原,恢复汉室,表现出诸葛亮的远见卓识。“隆中决策”之后,刘备集团联合东吴,打败曹操;取得荆益二州,称帝西蜀。

73、陈寿评孙权,用了“屈身忍辱”“有勾践之奇”的词语,这是说他在处理与魏、蜀时的所作所为。三国鼎立,论地广人众,吴在魏、蜀之间,然而论人才,则排末尾。曹操始终都把刘备视作主要对手,蜀汉也以诸葛亮的隆中对谋略,联吴抗魏。这样一来,吴国便成为了中间势力。

74、诸葛亮勤于思考,注重革新军械、装具。研制了一发十矢连弩和适应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等作战工具。并改进钢刀,增强了蜀军战斗力。好兵法,推演阵法作“八阵图”,为后世传扬。

75、你小子没毛病吧?开了一大堆小号,问诸葛亮的问题,是打算自问自答刷分?还傻呵呵地一直问:怎么办呢?怎么办呢?……你把口水擦一擦吧。

76、乾隆帝: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无我,忠故无私,无我无私,然后志气清明而经纶中理。

77、(官方)2017中考各校统招分数线公布,含单科分数及跨区分数线

78、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79、我觉得是悲剧人物,杜甫在诗中说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空有一身才华,上知天文,下通地理,偏偏遇到了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出师未捷却含恨而死。如果喜欢点个好评呗

80、说完这三位,我们最后来说一说本题所问的诸葛亮。

81、他原本只是个隐士,他念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躬耕于南阳,一心只想过着“俭以养德,静以修身”的生活。

82、第一顾到此算是失败了,毕竟是三顾茅庐的开头,所以节奏比较慢,越是这样读者的好奇心越是强烈,到最后失败了,先前的兴高采烈的期待在此如潮水般退了个干净,一个大起落,先前绷紧的神经断了弦,空听余音许久,不能回神。而这一缓过劲来对孔明不禁望眼欲穿,只得兴致盎然的读下去。

83、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诸葛亮乘陆逊在石亭打败曹休之机,出散关,包围陈仓(今陕西宝鸡西南),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军赶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汉中。

84、二气:周瑜与孙权设下美人计,准备把刘备扣下,逼诸葛亮交出荆州,诸葛亮将计就计,使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再次病发。

85、侧面描写最主要的就是描写世人对人物的评价。诸葛亮的第一次出场是三十八回,但在之前的三十六回也存在着对诸葛孔明的描述。比如徐庶临走前对刘备说的话“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这句话从侧面烘托出诸葛亮的英明神武。管仲、乐毅均是征战四方的大将,与这样的大将作比较孔明远胜于他们,一个“殆”把他的才智写到极致。与其相同的还有三十七回的司马徽举荐孔明。

86、战略上,诸葛亮未出世便知天下三分,他在《隆中对》对当时形式的分析可谓高瞻远瞩;而且善观大势,始终坚持联吴抗曹,致蜀汉得与魏、吴鼎立。

87、诸葛亮生前显然是把董厥视为留给刘禅的辅佐之臣,可即使聪明如他也难以预料到自己死后,董厥会辜负他的期望。

88、说到将相失和,大家自然自然会想起诸葛亮与魏延的关系,这两人是确认的二把手,元老级的重要人物。二把手和一把手抬杠,可见事情的严重性。事情的起因,主要还是在诸葛亮。诸葛亮初次见面就看出来魏延脑后有三根反骨,日后必反,所以主张立即处死魏延。当时是刘备在场,也许当时是缺人手之际,保了下来。后来魏延一路飙升,刘备让他做了汉中太守,地位的重要性可以和荆州的关羽相比。荆州、汉中这两个地方都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到的北伐中原的门户,关羽守荆州还出了大事,丢了荆州不说,还让做了皇帝的刘备有了夷陵的惨败,以致差点丢了性命。而魏延守汉中,一直到魏延被诸葛亮调离汉中为止,魏国都无法动摇汉中,可见魏延的才干。

89、最主要的是诸葛亮在三国几十年众多竞争者中最终是个失败者,他一身虽然隆中献策,说服东吴孙刘联盟,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七擒孟获等等妙计一连串,但是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包括姜维)直至病死五丈原,最终也未能实现刘备一统天下,恢复汉室江山的宏图伟业,而且在其死后29年蜀国就亡国了。蜀国亡国他应该是主要责任人。

90、后面就如同历代君王请贤臣差不多了,孔明先是不断自谦,让后直接一套分析,将当时局面分析得透透彻彻。两人还未出草庐,已经开始共谋天下大事了。这也直接宣告了三顾茅庐的结果。

91、最让人惊叹的要数“是夜,天愁地惨,月色无光,孔明奄然归天”这句环境描写了。这是何等凄惨!这种场景已经不像是一位丞相去世了,而更像是一尊神仙逝了,就连天地日月都替他悲伤。这种“死亡特效”,在《三国演义》中唯有诸葛亮可以享受。连刘备、孙权、曹操等人都没有这种描写,究竟是什么样的高人,才能让天地感伤,使日月落泪啊!

92、答:离间计。令魏延诈取姜维母所在的冀县,待姜维来攻时,先放他进城。令赵云攻上邽,再放梁虔入城。至此,分马遵、梁虔和姜维于三处,为使离间计创造条件。借夏侯楙之口,散布姜维已降蜀一事,又令士卒假扮姜维,谴责马遵失约。并攻打天水城,使马遵对姜维降蜀一事信以为真。与此同时,又令张翼、王平夹攻姜维,逼他退走天水、上邽,而马遵、梁虔以为姜维已降,乱箭齐射姜维,姜维走投无路之时降蜀。

93、求实传真精神与经世意识是史官文化的基本特征,这在史书编撰中要求编撰者必须采取客观的态度,同时又重视对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探求,以达到“资治”、教化等目的。这些特征在《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比较好的体现。

94、的的确确,诸葛亮的智慧并非常人所比得上的。诸葛亮从小就喜欢读书,并且很好学。他定居隆中后,边耕种,边求学,学问有了很大的进步。诸葛亮虽然过着隐居的生活,但并不是一个逃避现实的人,他在政治上很有一番抱负。

95、看到司马懿的评价。说实话,司马懿的评价把诸葛亮的缺点写的很透彻,纵观诸葛一生,跟对刘备建立蜀国之外,似乎没有什么好的机会让他把握住。带兵打仗,中规中矩,肯定比不上曹操用兵之诡诈,况且诸葛本来也就是个谨慎有原则的人,多谋而少决,这个我在三国志里没找到证据,但诸葛有一点劳心劳力可能也是寿短的原因。

96、《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97、“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也是我最喜欢的人之一。英雄,有勇有谋,聪明,善良,勇敢,忠贞不淡泊明志……

98、诸葛亮这一生信错一人,那就是马谡。马谡本来是刘备手下的人,后来便跟在诸葛亮身边做事。虽然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却唯独看错了马谡。当时诸葛亮意欲北伐,可是在选拔将领的时候与他人产生了矛盾,没有听从他人建议选用老将,而是派马谡去驻守街亭。可马谡没有听诸葛亮的指挥,没有选择在山下驻守而是在山上驻守,结果马谡被围困断了后方的粮草供给。最终马谡失守街亭,这是诸葛亮北伐中犯下的最大错误。

99、(北宋)苏轼:密如神鬼,疾如风雷。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前后应会,左右指挥。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100、答:秋风五丈原:诸葛六次出兵祁山,司马懿坚守不战。诸葛亮派人侮辱,司马懿不为所动。不久诸葛亮病危。穰星不成,遂将平生所学传授给姜维,并作好身后的军事安排。尚书李福赶到,诸葛亮推等蒋琬、费袆相继为丞相继承人后死去。时年五十四岁。是夜,天愁地惨,月色无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