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作品有哪些 林语堂作品大全

时间:2024-11-20 04:44:02 唯美文案

 引言

 民国大学者林语堂说过,“一个人失败的样子暴露了他的人品。这句话有他的精辟之处。一个人如何去面对他遭受的失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成功,能否在这个凶险的世界中屹立不倒。那么,这句话是否适用于林语堂先生自身呢?林语堂先生对婚姻的价值观是什么?林语堂先生对文学界做出了什么贡献?

 一、林语堂先生的简介

 林语堂在《林语堂自传》中将自己的生活娓娓道来,他的文笔轻松灵动。林语堂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代表人物,研究领域极其广泛,包括翻译和语言研究等各方面。早年期间,他曾踏入美国,并获得了哈佛大学的文学硕士,后来又进修了语言学博士,之后回到祖国的怀抱,相继在各高校里任职,名气已经在国际上打响。林语堂更是被邀请到了国外,筹建了南洋大学,是南洋大学的第一任校长。林语堂对我国文学和对世界教育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林语堂的代表作也有很多,比如说创办的刊物《论语》等。编著小说也有《京华烟云》,散文集《有生活的艺术》,翻译作品有《浮生六记》等。相比于林语堂的文学成就,他经营爱情和婚姻的智慧和勇气同样令人叹服。

 二、林语堂先生的三段感情经历

 1919年,林语堂廖翠凤在鼓浪屿完婚,后来他们来到上海,他征得她的同意,把婚书付之一炬,理由为婚书不过是个形式,而且只有在离婚时才用的到。毫无疑问,这是典型的林语堂式做法。实际上在一开始,无论是林语堂还是廖翠凤,都不会想到他们彼此才是和对方共度一生的那个人,在妻子廖翠凤之前,林语堂是有几段恋爱的。

 在林语堂家乡的村子里,有个女孩叫赖柏英,二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她记清楚,赖柏英有一个不得了的本事,她能蹲在小溪里,等着蝴蝶落在她的头发上,然后轻轻地走开,居然不会把蝴蝶惊走。两人暗生情愫,却没有走到一起。后来林语堂远走他乡求学,赖柏英留在了家乡,她的祖父双目失明,需要人照顾,她最后嫁给了本地的一个商人,这是他年少懵懂时的爱恋。

 1912年,林语堂去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在大学二年级时,他曾接连三次走上礼堂的讲台上去领三种奖章。这件事一度在圣约翰大学和圣玛丽女校传为美谈。

 在这里,林语堂见了陈锦端,一个他可能一生都没有忘记的女人。陈锦端这个名字大概是出自于李商隐的《锦瑟》的前两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应当说这是一个很美的名字,同时也带着一种伤感的气息。因为这首诗的后两句。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陈锦端的样子,林语堂曾在自传里有过这样一句短的描述,她生得确实奇美无比,特别吸引他的还有那一种天真一样的孩子气。那时的林语堂觉得她是美的化身。他们游公园、看电影,放了暑假,林语堂也常常跑到鼓浪屿陈家做客,表面上去是去找他的大学好友陈锦端的哥哥陈希佐,实际上是去见陈锦端。

 青年男女的心是很快碰到坚硬的现实。陈锦端的父亲陈天恩知道了林语堂在追求她的女儿,完全不以为然,因为两人门不当户不对。陈锦端出身名门,父亲是归侨名医,而林语堂不过是教会牧师的儿子,在大学的期间,林语堂曾在家乡的教会里登堂讲道,称应当将旧约《圣经》看作文学作品,例如《约伯记》是戏剧,《创世纪》是很好的,有趣的神话和传说。他说,他的这些宣教辞词把他朴实的老父亲吓得惊慌失措。

 毫无疑问,他的这些故事传到鼓浪屿陈医生的耳朵中,也让陈医生对是否要做她的未来岳父一事感到坐立不安。但陈医生也不想让青年林语堂难过,他想让林语堂转移一下注意力,钱庄老板廖悦发是他的邻居,女儿廖翠凤尚未婚配,他主动跑到廖家去做媒,想要把林语堂介绍给廖家,林语堂听到这个消息,羞愧地无地自容,感觉自己就像陈医生脚下的一个皮球。他垂头丧气地回到老家坂仔,希望得到安慰。

 不料。林家父母倒很满意陈父的提议,让陈父去廖家做媒,让林语堂去廖家提亲,父母之命不可违,林语堂去了廖家,廖翠凤对林语堂的才气早有耳闻,又听见他相貌俊朗,十分欢喜,愿意嫁他为妻。于是,林语堂和廖翠凤定下婚事,但婚事却一拖再拖。从圣约翰毕业后,林语堂堂到清华任教,按照惯例,他可于三年之后在清华申请官费到美国留学。廖翠凤比林语堂小一岁,但在林语堂服务新华三年期满之时,她也24岁了。那个时候,那个年龄的女子早已结婚生子,但她还没有出嫁,她心里天天问,你怎么还不回来娶我?

 1919年,林语堂即将前往哈佛,行前他和廖翠凤完婚,在以风流多情著称的民国文人队伍里,林语堂堪称一股清流,他与妻子廖翠凤一生和睦,柔情蜜意,多年后仍是余音绕梁的美谈。关于林语堂的婚姻生活,烧婚书是极富话题性的一种,他在《我的婚姻》中这样写道,婚礼上我和男宾相谈笑风生,不知礼俗,为了表示看不起这些仪式,后来在上海我争得五气同意,我说,把结婚证书烧掉,只有离婚时才用得着,这句话一点儿不假,烧婚书的举动被称为一桩穿越时空的美谈,即使在在今天,又有几人能有这样的决心与信心?就认准了对方是哪个相携到老的人呢?结婚三天,二人赴美,证实婚姻的美满,得以为他一生高产,有精力发展各种闲情逸致打下了稳妥的底子。

 三、林语堂对整个文学界的贡献

 在哈佛读完一年,因为清华经费的一场变故,林语堂的公费津贴突然没了,他申请到法国为一战华工服务,以获得一些积蓄,在欧洲完成学业,哈佛方面同意他可以用法国大学的课程来完成哈佛所需的学分,完成哈佛硕士学业后,他又到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博士,读书对于林语堂而言向来不是难事,但他从小就读于教会学校。大学也是完全的西式教育,这让他对西方文化有透彻的研究。对中国文化乃至整个国学却都不甚了解。到清华大学任教后,他更是因此深感惭愧,这在他看来是自己的一个失败,林语堂开始大量阅读中国古籍。常常到北京的琉璃厂淘旧书还和书商攀谈。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海里遨游,他就像一块海绵。不断地自行吸收中国文化里的精华这份甘心弥补不足的坚持,让他悟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让他得以贯穿中西文化融合两者之长,写出重要论著,让世界各国能进一步了解中国。

 中年时,林语堂拾起他少年时期的业余爱好,立志发明中文打印机。誓要让中华传统文化能以更简便的方式流传于世,这是件有难度的事,因为中文本身是符号文字而非字母文字。所以长期以来,人们都没有去尝试发明一台中文打印机,他像着了魔一样,不断在图书馆书店等地查阅相关资。,

 每天,清晨早早就起来画图纸、排字,到瑞士开会时,他还专门跑去请教一位著名的工程师。十几年间,林语堂自持资金购置设备、购买材料、投入研究,导致一度差点还不起银行贷款,倾家荡产,1947年,林语堂倾家荡产,为实现自己的发明梦耗费12万美元巨资的明快打字机,终于获得了美国专利。这在当时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发明。1965年林语堂跟李卓敏提到终身的抱负,即编纂一部适应现代需要的汉英词典。此时的林语堂也是近古稀之年。但他还是想尽力完成这个愿望。

 1967年,林语堂开始着手主持词典的编纂工作但这项工作的难度之大,是他都没有想到的。在体力问题上就花费了六个月的时间才做出确定,林语堂每天工作十个十二个小时,在书桌前手写出每个字和每个词句的英文意义林语堂,大部分都会注明出处,翻译后,他会征求大家的意见,必须改到大家都满意为止,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最终于1972年出版,被认为是林语堂翻译生涯的巅峰之作。

 结语

 无人知道林语堂在主持编纂词典的过程中遭受了多少失败,但我们清楚的是,林语堂没有一次向失败认输。晚年时,林语堂凭借作品《京华烟云》入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之列。但最终却因为他是个中国人,可是作品却用英文竞奖。而与这一文学界最高奖项擦将而过。若换作其他作家,也许会捶胸顿足,懊悔不已,可洒脱如林语堂,大概真正学到了偶像苏轼精神里的乐观豁达。面对这一失败,他只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完全以坦然的姿态去面对。林语堂用他浮沉却精彩绝伦的一生来告诉我们,面对失败时,你要做的永远是克服险阻。一路向前,正如他在《人生不过如此》里面写的,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