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忆江南51句

时间:2024-12-01 07:22:35 唯美文案

1、江南好,

2、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3、日出江花红胜火,

4、第一首词总写对江南的回忆,选择了江花和春水,衬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显得十分鲜艳奇丽,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

5、第三首词描绘苏州之美,诗人以美妙的诗笔,简洁地勾勒出苏州的旖旎风情,表达了作者对苏州的忆念与向往。

6、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7、那里的风景我熟悉。

8、白居易在青年时期,漫游江南,旅居苏杭。他在六十七岁时,写下了《忆江南三首》,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这三首词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分别描绘江南的景色美、风物美以及女性之美,艺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妙。

9、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

10、这三首词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分别描绘江南的景色美、风物美以及女性之美,艺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妙。

11、忆江南写的是春天的景色。

12、这一首写的是春天的景色.词中写了日出,江面,江水等景物。

13、作品原文

14、江南的景色像姑娘一样俊俏,江南水乡的景色更加旖旎,旧时风景都很熟悉。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江边的花儿像火一样红,春天的江水比兰草还绿,怎能不让人想念江南呢?江南啊,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15、忆江南三首

16、忆江南描写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杭州。

17、不同之处

18、唐·白居易

19、白居易〔唐代〕

20、风景旧曾谙。

21、《忆江南》的体裁是词,它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组词作品。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22、谙(音安):熟悉。

23、春来江水绿如蓝,

24、清早,划一条小船,慢慢摇啊摇……

25、《忆江南》

26、忆江南三首白居易〔唐代〕

27、日出时,江中的滚浪比火还红艳,

28、第二首词描绘杭州之美,通过山寺寻桂和钱塘观潮的画面来验证“江南好”,表达了作者对杭州的忆念之情;

29、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相同之处在于都是描写江南之美,从今时忆往日,从洛阳忆苏杭。今、昔、南、北、时间、空间的跨度都很大。每一首的头两句,都抚今追昔,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每一首的中间两句,都以无限深情,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结句则又回到今天,希冀那些美好的记忆有一天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现实。

30、这首诗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

31、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

32、白居易的忆江南写的是春季,如:春来江水绿如蓝。吴酒一杯春竹叶。山寺月中寻桂子。

33、原为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中间七言两句,以对偶为宜。第二句亦有添一衬字者。宋人多用双调。

34、《忆江南》的文学体裁是联章词。联章词,即词的联章体,是指以并列的方式扩张词的内容的一种体式,简单的说,就是两首或两首以上的一组词写同一件相关的事。

35、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36、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平韵。

37、《忆江南》描写的是春季的景色。

38、能不忆江南。

39、忆江南,本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望江梅”、“春去也”、“梦游仙”、“安阳好”、“步虚声”、“壶山好”、“望蓬莱”、“江南柳”等。《金奁集》入“南吕宫”。

40、江南是个好地方,

41、这三首词的不同之处在于着眼点不同,前两首主要写景,第三首主要写人:

42、《忆江南三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组词作品。第一首词总写对江南的回忆,选择了江花和春水,衬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显得十分鲜艳奇丽,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第二首词描绘杭州之美,通过山寺寻桂和钱塘观潮的画面来验证“江南好”,表达了作者对杭州的忆念之情;第三首词描绘苏州之美,诗人以美妙的诗笔,简洁地勾勒出苏州的旖旎风情,表达了作者对苏州的忆念与向往。这三首词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分别描绘江南的景色美、风物美以及女性之美,艺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妙。

43、忆江南是词体裁。

44、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

45、“忆江南”词调自创调之初就十分流行,在被人传唱、欣赏、接受的过程中得以流传到后世并产生了多种多样 的别名。与此同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此词调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46、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

47、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48、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

49、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50、相同之处

51、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婀娜多姿,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可能是水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