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六首诗通过写将军发令出征、夜巡射虎、雪夜慑敌、庆功宴舞、狩猎等场面,表现了边塞真实生动的军旅生活与将士们英勇无畏的性格,将边关将士英勇善战豪情满怀的磅礴气势描绘得生灵活现,跃然纸上。这组诗每一首都能独立成章,内容丰满,寓意隽永,气势雄阔。
2、一、译文为保家卫国,边塞将士应长期驻守边疆,宁愿战死疆场,无须活着回到玉门关。“要全歼敌人,不能让一个敌人逃跑,而且应该留驻边疆,叫敌人不敢再来侵犯。二、原文塞下曲·其二【作者】李益【朝代】唐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3、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4、天兵句:谓中原朝廷军队出发往北方遥远的边疆。天兵,即官兵。下,发;进。荒,即荒服,距京城很远的'地方。
5、全诗如下:
6、将军夜引弓。
7、鉴赏:本诗是《塞下曲》中的第二首,写将军夜猎射虎的故事。此故事取材于《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载的西汉名将李广的事迹:“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8、作品简析
9、后两句跳转到第二天的清晨,省略了射猎的过程。第二天,人们在草丛中搜寻猎物,却发现昨夜射中的并非猛虎而是坚石。最令人称奇的是,将军所射的箭,深深地射入了石头凸起的部分,箭尾的羽毛都快要没入石头了,此句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将军臂力之大,富有戏剧效果。
10、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
11、《塞下曲》(其二)
12、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13、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14、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15、—唐·卢纶
16、卢纶所写《塞下曲》组诗共6首,第二首写的是将军夜猎的故事:汉代名将李广善射,一次夜猎,本来是草中的一块石头,他却看成了一只虎,于是一箭射去。天亮一看,箭头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之中了。
17、卢纶塞下曲其二全文拼音版(注音版):
18、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19、夜里林深草密,忽然刮来一阵疾风;是猛虎吧?将军从容不迫搭箭引弓。
20、línàncǎojīngfēng,jiāngjūnyèyǐngōng。
21、天明搜猎去,寻找白羽装饰的箭杆。发现整个箭头,深嵌入一块石棱中。
22、píngmíngxúnbáiyǔ,mòzàishíléngzhōng。
23、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天宝末举进士,遇乱不第;代宗朝又应举,屡试不第。大历六年,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府户曹、河南密县令。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德宗朝复为昭应令,又任河中浑瑊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有《卢户部诗集》。
24、林暗草惊风,
25、作者:李白
26、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27、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28、没在石棱中。
29、首句营造了夜间打猎的紧张气氛。“林暗”一方面写出了天色之暗,阒寂无声,另一方面写出了树林的茂密。“惊”字则渲染了异常紧张的气氛。当风吹来时,林间的草和树叶沙沙作响,随风摆动,看起来就像有一只猛虎穿行其间。
30、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31、《塞下曲》其二是唐代诗人、大才子卢纶所作。
32、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33、此诗剪裁精妙,简洁凝练,富于动感,又有戏剧性,是边塞诗中的珍品。
34、塞下曲(其二)
35、平明寻白羽,
36、作者简介
37、这首边塞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
38、拓展资料:
39、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40、次句紧接上句,写将军看到草木晃动,以为有猛虎来袭,于是拉弓准备。此句直写“引”弓,表现出将军的镇定从容和技巧的娴熟。
41、这是卢纶《塞下曲六首》组诗作品中的其二。
42、塞下曲·其二
43、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44、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45、此诗是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通过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了将军的勇武。
46、卢纶塞下曲(其二)
47、卢纶塞下曲其二全文(原文):
48、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惊得刷啦啦起伏抖动;蛙人起落处恍恍惚惚有一头白虎扑来。这时,将军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疾手快,拉满弓一箭射出。
49、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50、《塞下曲其二》原文及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