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曹雪芹高鹗、程伟元 高鹗:生卒年:约1738—约1815清代文学家。字兰墅,一字云士。因酷爱小说《红楼梦》,别号“红楼外史”。汉军镶黄旗内务府人。祖籍铁岭(今属辽宁),先世清初即寓居北京。 程伟元:江苏苏州人,乾隆后期,在京花数年之功,搜罗《红楼梦》残稿遗篇,并邀友人高鹗共同承担“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的编务,三印《红楼梦》。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萃文书屋活字印本《红楼梦》(程甲本)序据张问陶《船山诗草·赠高兰墅鹗同年》诗自注说:“传奇《红楼梦》80回以后,俱兰墅所补。”一般认为长篇小说《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高鹗所续。一说是程伟元与高鹗共同续成,也有据乾隆间萃文书屋本《红楼梦》程伟元“序”及“引言”谈及陆续购得后40回续书残抄本事,认为另有续写之人,程、高只做了修补整理工作;但无论如何,程高均是红学的功臣,他们对《红楼梦》的传播及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2、此曹雪芹是不是胡适大师考证的江宁织造贾家后人,这些且不枉论,书的作者原可以理直气壮的说曹雪芹,就是正确的。
3、到了这一年的除夕(1763年2月12日),终于因贫病无医而逝世(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八年和二十九年两种说法)。
4、就像脂砚斋在一旁的批语:
5、这首五言的作者,就是《红楼梦》的作者。这本书从来而来呢?原来是说起书的来历,近似荒唐,是女蜗炼石补天之时,丢弃的一块石头。这块石头被弃在青埂峰之下,被一僧一道看到,把石头带到人间温柔繁华之乡,经历了一段故事后,不知去向。
6、因流落北京西郊,碌碌无为,一事无成,猛然回忆起年少时家里所有的女孩儿,觉得她们的见识才气远远超过自己,不禁深自愧悔。祖上九死一生创下这份家业,当年自己身在福中,却不务正业,不听从父母老师的管教,以致长大后一技无成,半生潦倒。
7、《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笔法更是令后世读者脑洞大开,揣测之说久而遂多。二十世纪以来,学术界因《红楼梦》异常出色的艺术成就和丰富深刻的思想底蕴而产生了以《红楼梦》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问——红学。
8、因为愧疚,曹雪芹穷困潦倒时翻然悔悟,写《红楼梦》意在为那些女孩立传,排解自己的苦闷。
9、它以巨大的表现力,描写了四百多个人物,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
10、空空道人思忖半晌,将这石头上的故事,又检阅一遍,觉得书上写得不过是一些异样女子的闺阁实事,看着故事真实性比较强,又非伤时骂时之作(正是一部伤时骂世之作)。于是从头到尾抄录一遍,问世传奇。
11、作者在这里云山雾罩的说了一通,不过是迷惑混淆一些观点,故意说一些疯疯傻傻的话。这些话呢,无论怎么解释、辩解,读者都一眼看出,作者不过是掩人耳目而已。好给书蒙上一层面纱。
12、关于作者情
13、《红楼梦》开卷第一回第一段“作者自云”即是曹雪芹自序。在这篇自序中,曹雪芹以真实身份出现,对读者讲述写作缘起。据他自述,他是依托自己早年在南京亲历的繁华旧梦而写作此书。
14、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熙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篆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15、《红楼梦》的作者,就是这个写:
16、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通过描写贾府一群美丽女孩的悲剧故事,写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摧残,写贾宝玉对女性的尊重。
17、《红楼梦》版本可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大系统。程本为程伟元排印的印刷本,脂本为脂砚斋在不同时期抄评的早期手抄本。脂本是程本的底本。
18、作者明明白白的写清楚,这本有女蜗补天之石引起的一本书的作者,篆录者就是曹雪芹,在“悼红轩”写的。
19、据个人参阅一些相关书籍发现,大致上还有吴梅村、洪昇等多种看法。比如洪昇说认为曹家当时有印刷出版机构,洪昇携带自己的作品曾住在曹家,并死于曹家,其作品便流落曹家,之后曹雪芹基于其稿增删之后分出章节,著成《石头记》流传于世。
20、“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嘛,曹雪芹历时十年创作了《红楼梦》应该是一直写到死,死时《红楼梦》的后40回只有一点初稿。大概是1750年左右开始写的。写了十年。乾隆二十七年(1762),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
21、《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之中创作的,创作年代在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左右。
22、故事让谁抄录下来了呢?
23、国家图书馆颜彦的一篇作品《<红楼梦>作者问题再思考》中,介绍了学术界对于巜红楼梦》作者的考证,指出了学术界存在的观点差异,以及支持“曹雪芹说并非《红楼梦》作者的最终定论,‘文献不足徵’造成了考证上的困难,对作者身份的认定及其家世的探索的确存在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因此留下了猜测和揣度的空间。”
24、《红楼梦》引发的思考
25、其二是吴梅村一说,有些人认为此书中有大量帝王生活场景,非臆想能写出来,因此认为此书乃明朝遗老写就,而从早期版本“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而《风月宝鉴》一书,乃其弟棠村为序也”中提出了吴梅村一说。
26、自初中阅读《红楼梦》小时只看故事情节,长大一点开始看诗词,后来越来越觉得书中人物性格刻画的栩栩如生,笔力了得。现在呢,更喜欢挖掘《红楼梦》故事背后的时代背景和当时社会。不管哪个年代,阅读《红楼梦》得到的不同,这就是此书的伟大之处。
27、感的一些感想
28、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知其中味。
29、八个字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义志士,屈死多少词客骚人?进又被作者将此一把眼泪洒与闺阁之中。
30、作者是不是怕别人不往曹家故事引申,所以特意用了真姓呢。毕竟作者写这篇小说时,曹家已经败落近三十年了。三十年前的故事,前辈不说,曹家后代都可能不知真相了。所以作者才有写出来的冲动。曹家虽然势败了,皇帝还在,文字狱还在,即便冤屈死,也不能说出真情来,这才是作者立书的宗旨。
31、可他对书的后四十回总是不太满意,于是就将书稿的前八十回拿给亲朋好友看,谁知不久就传抄开了,而那后四十回却一直在修改之中。这时候他的身子骨越来越差了,不久就去世了。
32、后来经历了几劫几世,有个空空道人访道修仙,看到石头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被两个人神仙带入人间,经历的悲欢离合、世态炎凉的一段故事。
33、很明显,《红楼梦》带有严重的自传性质,即便没有脂砚斋的批语,在字里行间也能看出作者对于书中不同的人物,有着不同的深浅情绪。对于贾母的慈祥一面的刻画,更是让人觉得,作者现实生活中一定有这么一位祖母,对他的溺爱,影响了他的成长。对主人公贾宝玉的情绪,或自责、或调侃、或谦虚、或无奈,活生生的就是一个人向你絮絮叨叨的述说他的一生经历。
34、虽然艺术高于生活,伟大的艺术也必定来源于生活。只有踏实、真实的生活经历,才使得故事更具有真实性。而江宁织造曹家,虽然没有叫曹雪芹的(为了逃避文字狱,不得不假以借名),其家中发生的大事件,与贾府有许多相似之处,也不一定不借助曹家从荣华富贵到被抄家的经历。
35、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了一个贵族大家庭贾家从兴盛到衰落的故事。在那个贵族家庭里,大多是一些挥霍享受,专讲吃喝玩乐、放债收租的寄生虫。有些人表面上道貌岸然,内心肮脏刻薄。小说的主人公,贾家的公子贾宝玉和他的表妹林黛玉是一对嫌恶贵族习气、反对封建礼教的青年。在那个环境里,他们想摆脱旧礼教的束缚,也没有出路。结果林黛玉受尽歧视,害病死去;贾宝玉离家出走;而那个贵族大家庭,在享尽荣华富贵之后,也像腐朽的大厦一样,忽喇喇地倒坍了。
36、在《红楼梦》中谁是英雄?谁是忠臣孝子?谁是仁义志士?谁是词客骚人?这才是作者写书立传的目的。
37、何况乡野生活悠闲自在,风光宜人,更令他思如泉涌,下笔如神。曹雪芹自谦才疏学浅,只得用市井白话来写这部小说,意在为那些女孩儿立传,排遣自己的苦闷,兼以供读者把玩赏析。
38、《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等,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首次出版时间乾隆五十六年(1791)。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
39、曹雪芹将这段经历和悔悟写成小说,就是要告诉读者,虽然自己罪不可免,但那些女孩儿都是生活中实有其人,万不可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而使她们的事迹湮灭无闻。一念及此,心旌荡漾,一切困难都不在话下。
40、《红楼梦》是曹雪芹写于公元1735年,乾隆年间,这有大量史料可证。。《红楼梦》问世于18世纪中叶、清朝乾隆年间,原名《石头记》,是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成的。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展开全书的故事情节。通过以贾府为代表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亡过程,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家庭的腐朽,可以说是中国封建制度濒于崩溃和必然灭亡的一面镜子。
41、清代曹雪芹所著长篇人情小说
42、从小说中人物之间发生的故事和处理方式,以及每个人的态度,学会人情世故的很多的启发。感受最深的就是性格决定人的命运,在《红楼梦》中表现尤其深刻。像探春和迎春的对比,不同性格造成不同的命运,让人唏嘘不已,也值得深思。
43、《红楼梦》作者众说纷纭,但认可度比较可靠的是曹雪芹。曹雪芹出生在官宦人家,祖、父两代都任过江南织造,祖父曹寅是康熙亲信,康熙一朝很受宠信。雍正朝曹家被抄家,家道败落。《红楼梦》成书过程很长,增删五次,修改十年,大约完成于乾隆中期,到曹雪芹去世时,仍未完成最后修改。后经程伟元、高鹗搜集、整理,汇成120本《红楼梦》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