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魂飞天外。
2、形容害怕的四字成语有:
3、望尘莫及的意思是只能望见前面骑马者扬起的尘土后面的人再也赶不上了,比喻落后了很多。
4、发音:dǎnzhànxīnjīng
5、形容害怕的四字成语有惶恐不安、不寒而栗、心有余悸、胆战心惊、毛骨悚然、惴惴不安、战战兢兢、寒心酸鼻、望而生畏、栗栗危惧、诚惶诚恐、魂飞魄散、惊恐万状、骇人听闻、大惊失色、恐慌万状、汗不敢出、寒毛卓竖、胆颤心惊、谈虎色变、怛然失色、担惊受怕。
6、⃣️“望而生畏”中的“生畏”者,是“望”的受动者-动作行为的接受者;而“望而生威”中的“生威”者,是“望”的施动者-动作行为的发出者。
7、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8、毛骨悚然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máogǔsǒngrán,释义:身上毛发竖起,脊梁骨发冷,用来形容十分恐惧。
9、目瞪口呆: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10、《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滑民佐吏为治。”
11、意思是看见了就害怕,不敢靠前。
12、胆战心惊
13、元·无名氏《碧桃花》第三折:“不由我不心惊胆战,索陪着笑脸儿褪后趋前。”
14、心有余悸,读音:xīnyǒuyújì,汉语成语,解释: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回想起来还感到害怕。
15、不寒而栗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bùhánérlì,意思是恐惧心理引起的惊抖。
16、魂魄都飞散了。比喻惊恐万状,吓得六神无主
17、胆战心惊(dǎnzhànxīnjīng),成语。战:通“颤“发抖,哆嗦。形容非常害怕。
18、碧野《富春江畔·冰壶与双龙》:“我们沿着洞壁往下走,手扶栏杆,探步石级,胆战心惊。
19、郭沫若《北伐途中》:一些成了惊弓之鸟的部员们算也诚惶诚恐地先后把那段危险的地面通过了。
20、魂飞魄散。
21、两者的区别是:
22、怛然失色:怛:畏惧,恐惧。指因害怕而变脸色。
23、诚惶诚恐,读音chénghuángchéngkǒng,诚:确实;惶:害怕;恐:畏惧。惶恐不安。原是封建社会中臣子向皇帝上奏章时所用的套语,形容非常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表示敬畏而又惶恐不安。现形容尊敬、恭维、服从或泛指心中有愧而恐惧不安。
24、心惊胆战: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25、⃣️表现在“畏”与“威”的词义区别上:“畏”,是畏惧-害怕-胆寒之意;而“威”,是强大的声势-使人敬畏的力量或气派之意。
26、散魂失魄。
27、汗不敢出:吓得连汗都不敢往外冒了。形容紧张害怕到了极点。
28、望而生畏,它是一个中国汉语成语,这里的畏意思是畏惧,害怕。整个意思是看见了就害怕
29、茨威格《伟大的悲剧》(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
30、形容非常惊恐的样子。
31、望而生畏:畏:恐惧,害怕。看见了就害怕。
32、吴牛喘月:吴牛:指产于江淮间的水牛。吴地水牛见月疑是日,因惧怕酷热而不断喘气。比喻因疑心而害怕。
33、那天,一下子就杀了四百多人。尽管那天天气不冷,然而,住在这个地区的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都吓得不寒而栗。义纵执法严峻,但也存在肆意残杀的问题、
34、出自柳洲《风雨桃花洲》:“谈到三年前倒圩的情景,赵老大心有余悸地说:'那次桃花洲的人淹死了一半,庄稼全毁了。'”
35、望而生畏的意思是一看见就害怕,此语出自《论语》:“俨然望而畏之”,这里的畏不是害怕的意思,而是敬畏的意思,但在现代汉语中,望而生畏中的畏已经没有这个义项了。
36、失魂落魄。形容惊恐之极或心神不定的样子。
37、畏组成的成语有畏葸不前、后生可畏、人言可畏、无所畏惧、畏首畏尾、畏缩不前、望而生畏、畏影恶迹、民不畏死、忧谗畏讥、夏日可畏、畏威怀德、畏难苟安、视为畏途、畏头畏尾、畏影而走、无所畏忌、畏刀避箭、畏强欺弱、逡巡畏缩、畏强凌弱、不畏强暴、怀德畏威、严师畏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