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执行力的文言文名言警句-推荐102句

时间:2024-10-15 05:18:09 经典文案

关于执行力的文言文名言警句

1、帝曰:“皋陶,惟兹臣庶,罔或干予正。汝作士,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刑期于无刑,民协于中,时乃功,懋哉。”

2、第四部分,叙述大禹征伐苗民,最终以德感化苗民。

3、《大禹谟》叙述的第二件事,是讨论舜、禹之间的帝位禅让问题,参与讨论的也是三人,除了舜、禹之外,还有伯益的父亲皋陶。这次会议,不再“务虚”,而是一场实质性的政治决断,再现了舜、禹之间的禅让过程。此情此景,仿佛尧、舜之间禅让过程的再现。

4、韩非子是法家学派创始人,在《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中说到。七术:一曰众端参观,二曰必罚明威,三曰信赏尽能,四曰一听责下,五曰疑诏诡使,六曰挟知而问,七曰倒言反事。此七者,主之所用也。

5、任城威王彰,字子文。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数从征伐,志意慷慨。大祖尝抑之曰:“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课彰读《诗》《书》,彰谓左右曰:“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太祖尝问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彰曰:“好为将。”太祖曰:“为将奈何?”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太祖大笑。建安二十一年,封鄢陵侯。

6、帝曰:“格,汝禹!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载,耄期倦于勤。汝惟不怠,总朕师。”

7、禹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九叙惟歌。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俾勿坏。”

8、禹说:“顺从善就吉,顺从恶就凶,就象影和响顺从形体和声音一样。”

9、宋元口语,谓采取手段、办法整治对方。《水浒传》第二回:“为因新任一个高太尉,原被先父打翻,今做殿帅府太尉,怀挟旧仇,要奈何王进。”元岳伯川《铁拐李》第一折:“张千,休教走了这老子,等我慢慢的奈何他。”《平山冷燕》第三回:“(晏文物)如此踌躇了一夜,欲要隐忍,心下却又不甘;欲要奈何他,却又没法。”清孔尚任《桃花扇·阻奸》:“啐!半夜三更,只管软里硬里,奈何的人不得睡。”《红楼梦》第七四回:“我想太太分明不短,何苦来要寻事奈何人!”

10、广:大。

11、乃:语助词。

12、一曰众端参观,二曰必罚明威,三曰信赏尽能,四曰一听责下,五曰疑诏诡使,六曰挟知而问,七曰倒言反事。此七者,主之所用也。

13、结合上下文来看的话,我认为此处“为将奈何”的“为”应当解释为:做(将军),当(将军)是个动词。

14、祗(zhī):恭敬。

15、厥(jué):其。

16、帝舜说:“使我依从人民的愿望来治理,象风一样鼓动四方人民,是您的美德。”

17、帝曰:“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时乃功。”

18、第一部分是序,介绍写作《大禹谟》《皋陶谟》《益稷》的缘由;

19、皋陶说:“帝德无失误。简约治民,宽缓御众;刑罚不及于子孙,奖赏施及后代;宽宥过失不论罪多大,处罚故意犯罪不问罪多小;罪可疑时从轻,功可疑时从重;与其杀掉无罪的人,宁肯自己陷于不常的罪。帝爱生命的美意,合于民心,因此人民就不冒犯官吏。”

20、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吕氏春秋》

21、文命:大禹的名字。

22、犹言办法。《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王定没奈何,只得来到下处,开了皮箱,取出五十两元寳四个,并尺头碎银。”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六章:“你家里有事情,但有三分奈何,甭耽搁她的功课。”

23、帝曰:“俞!允若兹,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万邦咸宁。稽于众,舍己从人,不虐无告,不废困穷,惟帝时克。”

24、《孟子·离娄章句上》——战国孟子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译文:即使有离娄那样好的视力,公输子那样好的技巧,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5、微:不显露。

26、益曰:“都,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27、伯益说:“啊!要戒慎呀!警戒不要失误,不要放弃法度,不要优游于逸豫,不要放恣于安乐。任用贤人不要怀疑,罢去邪人不要犹豫。可疑之谋不要实行,各种思虑应广阔。不要违背治道获得百姓的称赞,不要违背百姓顺从自己的私心。对这些不要懈怠,不要荒忽,四方各民族的首领就会来朝见天子了。”

28、他们三人的讨论由禹开始,以舜对禹的赞赏而告终。禹发言三次,其政见可以概括为:在政治伦理方面,无论君臣,都要尽职尽责;在政治原则方面,要顺道而行,除恶扬善;在政治事务方面,要做好各种事务。前两点务虚,后一点务实,虚实结合,建构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施政纲领。这个纲领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汇人到历代中国政治信条中了,譬如恪尽职守、正身以德、厚生养民,等等。相对于禹的正面立论,伯益的两次发言各有特色:第一次发言主要在于颂扬尧的美德,为舜和禹提供了一个可以效仿的政治榜样;第二次发言的主题可以概括为“为政之禁忌”。

29、守:暂时署理职务。多指官阶低的人署理官阶高的职务。《汉书·尹翁归传》:“以高第入守右扶风。”

30、严格执法是指法律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执行,对违法行为坚决制止,对犯罪行为严厉打击,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文言文中,可以用“斯大法有执,必克彰其威;诛求无赦,以昭雷霆之威。惟以朝廷为官,不苟免激切之痕,以维法之严”,来描述严格执法的态度和原则。即只要法律规定,就一定要严格执行,不论官位高低,也不允许犯罪得逞。这样才能彰显法律的威严,维护社会和谐与公正。

关于执行力的文言文名言警句

31、人心齐,泰山移。——谚语

32、韩非子是法家学派创始人,在《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中说到。

33、第二部分,舜帝与大禹、伯益讨论政事,赞美帝尧的美德,阐述了各自的治国见解;

34、原文节选:

35、《商君书·画策》——战国商鞅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译文:圣明的君主不看重仁义而重视法度,制定法律一定要严明,颁布的法令一定要执行,这样就可以了。

36、谟(mó):计谋。

37、总:总领。

38、五人团结一只虎,十人团结一条龙,百人团结像泰山。——邓中夏

39、《道德经·第七十三章》——春秋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译文:自然的范围,宽广无边,虽然宽疏但并不漏失。

40、《韩非子·诡练》——战国韩非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译文:确立法令的目的是为了废止私行,法令得以贯彻,私行就必被废止。

41、成:陈述。

42、出自《大禹谟》,选自儒家“五经”之一的《尚书》,作者不详。这篇文章的内容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序,介绍写作《大禹谟》《皋陶谟》《益稷》的缘由;第二部分,舜帝与大禹、伯益讨论政事,赞美帝尧的美德,阐述了各自的治国见解;第三部分,记叙舜禅位于禹的经过;第四部分,叙述大禹征伐苗民,最终以德感化苗民。

43、禹曰:“朕德罔克,民不依。皋陶迈种德,德乃降,黎民怀之。帝念哉!念兹在兹,释兹在兹,名言兹在兹,允出兹在兹,惟帝念功。”

44、克勤于邦

45、伯益说:“尧德广远,这样圣明,这样神妙,这样英武,这样华美;于是上天顾念,他尽有四海之内,而做天下的君主。”

46、皋陶矢厥谟,禹成厥功,帝舜申之。作《大禹》、《皋陶谟》、《益稷》。

47、查考往古旧事,可知大禹名叫文命,他治理四海,恭敬地秉承尧舜二帝的教导。大禹说:“君王把当好君王看成难事,臣子把当好臣子看得也不容易,政事就能得到很好的治理了,众人也会勤勉地执行德教了。”

48、这件事有些蹊跷。其一,苗民之君已成邪恶的象征,上天已经为他定了罪,禹的讨伐属于代天而罚。但是,义正词严的“天罚”,却是征而不服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僵持不下,只好收兵。这就说明,奉上天讨伐、奉舜帝讨伐的正当性依据是有疑问的。在一定意义上说,收兵就是对“天降之罪”“代天而罚”的否定。其二,通过武力不能征服苗民,在自家门前跳上70天“文舞”就让苗民心悦诚服,似乎让人难以置信。因为,要说施文德之教,这本来就是舜的拿手好戏。舜之为君,本来就是以德正身,以德治国。换言之,注重文德之教,乃是舜的一以贯之的政治原则,任何时候都没有间断。

49、帝舜说:“来,禹!洪水警戒我们的时候,实现政教的信诺,完成治水的工作,只有你贤;能勤劳于国,能节俭于家,不自满自大,只有你贤。你不自以为贤,所以天下没有人与你争能;你不夸功,所以天下没有人与你争功。我赞美你的德行,嘉许你的大功。上天的大命落到你的身上了,你终当升为大君。人心险恶,道心精微,要精研要专一,诚实保持着中道。无信验的话不要听,独断的谋划不要用。可爱的不是君主吗?可畏的不是人民吗?众人除非大君,他们拥护什么?君主除非众人,没有跟他守国的人。要恭敬啊!慎重对待你的大位,敬行人民可愿的事。如果四海人民困穷,天的福命就将永远终止了。虽然口能说好说坏,但是我的话不再改变了。”

50、“克俭于家”前一句是“克勤于邦”。出自《大禹谟》,选自儒家“五经”之一的《尚书》,作者不详。这篇文章的内容可分四部分:

51、禹说:“我的德不能胜任,人民不会依归。皋陶勤勉树立德政,德惠能下施于民,众民怀念他。帝当思念他!念德的在于皋陶,悦德的在于皋陶,宣德的在于皋陶,诚心推行德的也在于皋陶。帝要深念他的功绩呀!”

52、相传大禹是上古夏后氏族部落的首领。禹继承父亲鲧未竟的治水事业,历经十三年,胼手胝足,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平水患。这篇文章就是为记录舜帝与大臣禹、益、皋陶谋划政务而创作的。

53、帝曰:“俾予从欲以治,四方风动,惟乃之休。”

54、益曰:“吁!戒哉!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任贤勿贰,去邪勿疑。疑谋勿成,百志惟熙。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无怠无荒,四夷来王。”

55、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俗语

56、皋陶曰:“帝德罔愆,临下以简,御众以宽;罚弗及嗣,赏延于世。宥过无大,刑故无小;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

57、敷:治理。

58、《大禹谟》记载的第三件事,是舜让禹去征讨苗民,理由是苗民不大驯服。禹带领各路诸侯,经过三十天的征伐,苗民还是不服。苗民的理由是:尚未晓之以理,便胁之以兵,这属于以力服人,当然不服。正在僵持之际,皋陶的儿子伯益出面劝说禹:“施德可以感动上天,无论多么偏远的人都会受到感召。满招损,谦受益,这是天之常道。遥想舜帝当年,面对父之恶,他常常向上天号泣,向父亲号泣,克己自责,不责于人。他总是恭敬地对待父亲,终于感化了父亲。只要怀着一颗至诚之心,神明都可以感动,何况这些苗民呢。”禹认为伯益说得对,于是班师还朝。撤兵之后,舜大兴文德之教,并编出象征文德的舞蹈。果然,过了七十天,苗民主动前来朝拜。

59、君主过分仁慈的话,法制就建立不起来;威严不足的话,就要受到臣下的侵害。因此刑罚执行得不坚决,禁令就无法推行。有关的解说在“说二”中董阀于巡视石邑和子产教导游吉。所以孔子要谈论降霜,殷法要重刑把灰烬倒到街上,领队要辞别乐池,而商鞅要重罚轻罪。因此丽水的金子会守不住,而积泽的火会没人救。成欢认为齐王太仁会削弱齐国,卜皮认为魏王慈惠会走向灭亡。管仲懂得必罚,所以要分斩尸体来禁止厚葬;卫嗣君懂得必罚,所以要买回逃犯。

60、皋(gāo)陶(yáo):偃姓,舜帝之臣,掌管刑狱。

关于执行力的文言文名言警句

61、下面的原因:

62、眷:顾念。

63、“克俭于家”前一句是“克勤于邦”。

64、《大禹谟》叙述了三件事。第一件,是舜、禹、皋陶、伯益开会交流政治见解,近似于今人常说的理论务虚会。其时,禹已处于摄政地位,但舜仍位居天子之尊。皋陶则是大法官。

65、禹曰:“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66、《管子·法法》——春秋管仲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

67、曰若稽古大禹,曰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曰:“后克艰厥后,臣克艰厥臣,政乃乂,黎民敏德。”

68、皋陶陈述他的谋略。大禹陈述他的功绩,舜帝对他们的言论很重视。史官记录下他们之间的谈话,写作了《大禹谟》《皋陶谟》和《益稷》。

69、根据清代学者的考证,《大禹谟》这篇文章,属于《伪古文尚书》,作伪者乃三国魏时的学者王肃。其中某些语句是从其他先秦典籍中摘取后经过改饰拼缀而成的。

7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淮南子兵略训》

71、申:重视。

72、我认为此处“为将奈何”里的“奈何”应当解释为:办法,手段。

73、《大禹谟》的创作有多种说法:

74、精:专诚。

75、运:远。

76、经二必罚,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是以刑罚不必则禁令不行。其说在董子之行石邑,与子产之教游吉也。故仲尼说陨霜,而殷法刑弃灰;将行去乐池,而公孙鞅重轻罪。是以丽水之金不守,而积泽之火不救。成欢以太仁弱齐国,卜皮以慈惠亡魏王。管仲知之,故断死人;嗣公知之,故买胥靡。

77、总结《大禹谟》记载的三件事,可以发现,舜、禹交替时期的朝政,很能是“三驾马车”的状态:舜是资深的政治领袖,禹是候补的政治领袖,但皋陶、伯益家族同样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记录这些言行的人,有可能就是皋陶、伯益势力集团中的人。否则,《大禹谟》中的人物,就不会如此安排了。

78、怎么样;怎么办。《战国策·赵策三》:“辛垣衍曰:‘先生助之奈何?’鲁连曰:‘吾将使梁及燕助之。齐、楚则固助之矣。’”《楚辞·九歌·大司命》:“羌愈思兮愁人,愁人兮奈何?”

79、舜说:“对!这样善言无所隐匿,朝廷外没有被遗弃的贤人,万国之民就安宁了。政事同众人研究,舍弃私见,依从众人,不无告的人,不放弃困穷的事。只有帝尧能够这样。”

80、禹说:“啊!帝要深念呀!帝德应当使政治美好,政治在于养民。六种生活资料:水、火、金、木、土、谷,应当治理,正德、利用、厚生三件利民的事应当配合,这九件事应当理顺,九事理顺了应当歌颂。又用休庆规劝人民,用威罚监督人民,用九歌勉励人民,人民就可以顺从而政事就不会败坏了。”舜说:“对!水土平治,万物成长,六府三事真实办好,是万世永利的功勋。”

81、舜说:“您来呀,禹!我居帝位三十三年了,年岁老耄被勤劳的事务所苦。您当努力不怠,总统我的众民。”

82、第三部分,记叙舜禅位于禹的经过;

83、上面是“为将奈何”这句话的具体语境,再回到“为将奈何”这句话本身,“奈何”二字在文言文中,有如下解释:

84、师:众人。

85、摄:暂时兼代本职外更高的职务。《左传·昭公十三年》:“羊舌鲋摄司马。”(羊舌鲋,人名。)摄,假借为“代”。,兼理。《左传·隐公元年》:“不书即位,摄之。”又如:摄行(执行);摄相(宰相);摄位(君主行事);摄祚(摄政);摄职(官职);摄辅(摄政辅佐);摄领()。

86、《韩非子·问辩》——战国韩非言无二贵,法不两适。译文:除了国君的命令,没有第二尊贵的言论,国家的法令不能同时迎合公私双方。

87、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孙武

88、“为将奈何”应该出自下文:

89、舜说:“皋陶!臣民没干犯政事,是因为您作士官,能明五刑以辅助五常之教,合于治道。施刑是为了达到无刑,人民合于中道。这是您的功劳,做得真好啊!”

90、创作背景:

关于执行力的文言文名言警句

91、怎么;为何。《礼记·曲礼下》:“国君去其国,止之曰‘奈何去社稷也’;大夫曰‘奈何去宗庙也’;士曰‘奈何去坟墓也’。”宋叶适《题韩尚书帖》:“当时有识者皆怪讶,谓‘此乃古人遗风,前辈雅韵,奈何反被劾也!’”冰心《往事(二)》八:“奈何以青年有为之身,受十方供养?”

92、后:君主。

93、太祖皇帝曾经问几个皇子有什么爱好,让他们各自诉说自己的志向。彰说:“我喜欢当将军”。太祖皇帝问:“你当将军要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办法呢?”彰回答说:“我会穿着铠甲,拿着武器,遇到危难奋不顾身,做士兵们的先锋,(对别人的)赏赐一定会执行,惩罚(别人)一定让(他们)信服”

94、帝曰:“来,禹!降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予懋乃德,嘉乃丕绩,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钦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惟口出好兴戎,朕言不再。”

95、奄:尽。

96、上下同欲者胜。——孙武

97、三人同心,其力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蓝.

98、《大禹谟》是伪古文。后世儒学整理编撰《大禹谟》,是为了上联《尧典》《舜典》,下接《商书》《周书》各篇,构建“二帝三王”的古史体系,宣扬古帝一脉相承的道统。宋代儒学又从舜对禹的训示中撷取“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称为“虞廷十六字”,作为舜受自尧并传于禹的“三圣传授心法”。这十六字成为维系古帝道统的精神核心,而《大禹谟》正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特别是宋学的重要史料。

99、七术:一曰众端参观,二曰必罚明威,三曰信赏尽能,四曰一听责下,五曰疑诏诡使,六曰挟知而问,七曰倒言反事。此七者,主之所用也。经二必罚,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是以刑罚不必则禁令不行。其说在董子之行石邑,与子产之教游吉也。故仲尼说陨霜,而殷法刑弃灰;将行去乐池,而公孙鞅重轻罪。是以丽水之金不守,而积泽之火不救。成欢以太仁弱齐国,卜皮以慈惠亡魏王。管仲知之,故断死人;嗣公知之,故买胥靡。君主过分仁慈的话,法制就建立不起来;威严不足的话,就要受到臣下的侵害。因此刑罚执行得不坚决,禁令就无法推行。有关的解说在“说二”中董阀于巡视石邑和子产教导游吉。所以孔子要谈论降霜,殷法要重刑把灰烬倒到街上,领队要辞别乐池,而商鞅要重罚轻罪。因此丽水的金子会守不住,而积泽的火会没人救。成欢认为齐王太仁会削弱齐国,卜皮认为魏王慈惠会走向灭亡。管仲懂得必罚,所以要分斩尸体来禁止厚葬;卫嗣君懂得必罚,所以要买回逃犯。

100、矢:陈述。

101、戴:拥戴。

102、综上所述,“为将奈何”里的“为”,应当解释为:当……,做……,是个动词